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544篇 |
免费 | 11609篇 |
国内免费 | 84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70篇 |
儿科学 | 1493篇 |
妇产科学 | 1565篇 |
基础医学 | 15223篇 |
口腔科学 | 2839篇 |
临床医学 | 17389篇 |
内科学 | 18173篇 |
皮肤病学 | 1687篇 |
神经病学 | 6556篇 |
特种医学 | 556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3篇 |
外科学 | 15056篇 |
综合类 | 22689篇 |
现状与发展 | 34篇 |
一般理论 | 30篇 |
预防医学 | 9587篇 |
眼科学 | 3921篇 |
药学 | 13860篇 |
152篇 | |
中国医学 | 8011篇 |
肿瘤学 | 114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1692篇 |
2023年 | 2484篇 |
2022年 | 4910篇 |
2021年 | 6494篇 |
2020年 | 5278篇 |
2019年 | 4521篇 |
2018年 | 4519篇 |
2017年 | 4094篇 |
2016年 | 3909篇 |
2015年 | 6040篇 |
2014年 | 7722篇 |
2013年 | 7424篇 |
2012年 | 10797篇 |
2011年 | 11573篇 |
2010年 | 8143篇 |
2009年 | 6706篇 |
2008年 | 7940篇 |
2007年 | 7493篇 |
2006年 | 7531篇 |
2005年 | 6773篇 |
2004年 | 4640篇 |
2003年 | 4086篇 |
2002年 | 3320篇 |
2001年 | 2642篇 |
2000年 | 2495篇 |
1999年 | 2570篇 |
1998年 | 1591篇 |
1997年 | 1543篇 |
1996年 | 1131篇 |
1995年 | 1058篇 |
1994年 | 919篇 |
1993年 | 562篇 |
1992年 | 658篇 |
1991年 | 557篇 |
1990年 | 510篇 |
1989年 | 439篇 |
1988年 | 399篇 |
1987年 | 321篇 |
1986年 | 268篇 |
1985年 | 214篇 |
1984年 | 136篇 |
1983年 | 88篇 |
1982年 | 44篇 |
1981年 | 53篇 |
1980年 | 31篇 |
1979年 | 67篇 |
1978年 | 23篇 |
1974年 | 28篇 |
1973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CN0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CN0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颈淋巴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运用美蓝染色法对疑为CN0PTC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术中冰冻证实为乳头状腺癌(PTC)的42例患者常规行改良颈廓清术(MRND),观察对照SLN术中冰冻与术后颈清淋巴结病理的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有40例检出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5%,术中冰冻SLN发现16例淋巴结转移,并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有2例SLN假阴性,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45%。Ⅳ区SLN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区,与MRND术后总体淋巴结转移情况相符,淋巴结转移与肿块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 美蓝染色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预测CNOPTC颈淋巴转移情况,对CNODTC患者常规行选择性淋巴清扫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摘要】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cNn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颈淋巴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运用美蓝染色法对疑为CN。PTC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术中冰冻证实为乳头状腺癌(PTC)的42例患者常规行改良颈廓清术(MRND),观察对照SLN术中冰冻与术后颈清淋巴结病理的淋巴转移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有40例检出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5%,术中冰冻SLN发现16例淋巴结转移,并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有2例SLN假阴性,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45%。IV区SLN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区,与MRND术后总体淋巴结转移情况相符,淋巴结转移与肿块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美蓝染色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预测CNOPTC颈淋巴转移情况,对CNODTC患者常规行选择性淋巴清扫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逼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建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大鼠模型,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逼尿肌细胞内超微结构,应用Imaginetool图像分析软件检测粗面内质网面积和线粒体密度。结果NIDDM组逼尿肌细胞内单位面积平均(115.28μm2)胞质中粗面内质网面积在大鼠被喂养第4、12、24周分别为(4.376±2.321)μm2、(4.794±2.323)μm2、(5.377±2.318)μm2,较对照组的(0.462±0.316)μm2、(0.468±0.314)μm2、(0.476±0.319)μm2明显扩大(p<0.05),线粒体相对密度分别为(0.996±0.063)、(1.019±0.062)、(1.027±0.064),较对照组的(0.827±0.055)、(0.828±0.056)、(0.830±0.058)明显下降(p<0.05)。结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逼尿肌细胞内质网扩张,提示其合成蛋白质功能增强,可能与糖尿病的逼尿肌收缩亢进、不稳定膀胱的情况有关;而线粒体水肿明显,密度下降,提示逼尿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是引起逼尿肌收缩功能障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993.
994.
Zhang B Lu Y Campbell-Thompson M Spencer T Wasserfall C Atkinson M Song S 《Diabetes》2007,56(5):1316-1323
Beta-cell apoptosis appears to represent a key ev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1 diabet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alpha1-antitrypsin (AAT) prevents type 1 diabetes development in NOD mice and prolongs islet allograft survival in rodents; yet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therapeutic benefit remain largely unclear. Herein we describe novel findings indicating that AAT significantly reduces cytokine- and streptozotocin (STZ)-induced beta-cell apoptosis. Specifically, strong antiapoptotic activities for AAT (Prolastin, human) were observed when murine insulinoma cells (MIN6) were exposed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a second model system involving STZ-induced beta-cell apoptosis, treatment of MIN6 cells with AAT similarly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ellular viability and a reduction in apoptosis. Importantly, in both model systems, treatment with AAT completely abolished induced caspase-3 activity. In terms of its activities in vivo, treatment of C57BL/6 mice with AAT prevented STZ-induced diabetes a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in vitro analyses, supported the concept of a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disruption of beta-cell apoptosis. These results propose a novel biological function for this molecule and suggest it may represent an effective candidate for attempts seeking to prevent or reverse type 1 diabetes. 相似文献
995.
A case report describing the successful colonoscopic decompression and catheter drainage of an early postoperative large bowel obstruction caused by swelling at the stapled anastomosi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chemotherapy. Our case illustrates that colonoscopy can be successful in managing early postoperative bowel obstruction secondary to swelling at the stapled colonic anastomosis. 相似文献
996.
急性超大容量血液稀释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急性超大容量血液稀释(acute extrem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EHH)方法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研究与评价。方法2003年1月~6月,对13例择期行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实施AEHH,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6~56岁,体重50~75kg。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11例,脊柱侧弯矫正术2例。术前红细胞压积(haematocrit,Hct)为0.363~0.481,无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动态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及红细胞比容改变,测定扩容前、扩容结束、扩容结束后60min、120min及手术结束弹力血栓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各参数、动脉血气以及电解质的变化,并对患者术中液体出入量进行统计。结果13例患者采集自体血血量1050~1575ml,平均1419±198ml;血浆代用品输入量2100~3150ml,平均2838±397ml;手术出血量1000~3130ml,平均1747±743ml;术中尿量450~1270ml,平均871±374ml;净入量1206~2661ml,平均1863±598ml。除1例因术中出血量达3130ml而输入异体血400ml外,余均未输异体血。术中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心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保持平稳,扩容结束时Hct明显低于基础值,扩容结束后逐渐回升,手术结束时虽然仍低于基础值,但明显高于扩容结束时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结果示除反应时间在扩容后60min较扩容前明显延长(P〈0.05)外,凝血时间、最大振幅和血凝块形成速率在手术中均无明显改变;血气分析各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HH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中,减少围术期异体血的用量。 相似文献
997.
RNAi抑制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效应抑制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观察RNAi在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干扰效应,寻找高效率的干扰片断。方法:设计5个针对AR的不同的siRNA(siRNA1、siRNA2、siRNA3、siRNA4和siRNA5)为实验组,构建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PC3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行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另设一无意义RNA表达载体为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实验组的AR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下降,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siRNA1、siRNA4和siRNA5抑制效率最高,对比其余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R蛋白检测显示相同结果。结论:RNAi技术可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AR的表达,找到了具有较高抑制效率的siRNA并合成了其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的体内实验和药物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8.
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立体培养与单层培养的生物活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单层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指标,探讨更加有效的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对获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24个椎间盘按年龄分为A组(20~25 岁)、B组(26~30 岁)、C组(36~45 岁)及D组(>45岁),分别利用酶消化法进行单层细胞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系统进行立体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及速度、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分裂指数及胶原含量.结果:单层培养的髓核细胞贴壁后为多角形或梭形,伸出伪足;立体培养的细胞在微载体上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呈立体状生长.立体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1周内两种培养方法各时间点及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培养的髓核细胞活性提高,随年龄增加细胞活性下降;指数生长期细胞分裂指数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胶原含量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组、C组及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立体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性保持良好,较单层培养能够大量、优质收集种子细胞,可用于椎间盘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9.
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并发症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9月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154例患者,取骨部位均为髂前嵴,统计供骨区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28例(18.2%)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9.1%)出现轻度并发症,12例(7.8%)出现中度并发症,2例(1.3%)出现重度并发症。127例(82.5%)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17例(13.4%)患者诉取骨处疼痛,疼痛自我感觉评分为1-6分(平均2分),其中3例(2.4%)患者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减轻疼痛;7例(5.5%)患者诉取骨处有麻木感;无患者诉取骨处的疼痛及麻木感影响其日常活动;122例(96.1%)患者对供骨区切口外观满意。结论:髂前嵴取骨并发症中供骨区疼痛及麻木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疼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5年收治的211例已确诊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脊髓畸形、脊椎畸形的发生率及其好发部位,观察两者间的关系。结果:21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畸形44例(20.85%),其中脊髓空洞症25例次(11.85%),脊髓纵裂30例次(14.22%),马尾终丝栓系28例次(13.27%),低位圆锥12例次(5.69%),其他类型少见,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脊髓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44例伴有脊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病例中不良分节34例(77.27%),孤立性半椎体1例(2.27%),非孤立性半椎体21例(47.73%),脊柱裂30例(68.18%),混合型41例(93.18%);脊椎畸形好发于脊柱胸段、腰段、腰骶段。结论:先天性脊椎畸形常合并脊髓畸形,总体上脊髓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脊髓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