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0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1.
目的:培养条件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因素。实验考察换液频率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代谢特性等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6在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购自上海市淞江车墩实验动物良种场。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股骨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分别以24,48,72h时间间隔进行换液培养。③实验评估: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同时进行乳酸和氨代谢分析,并对几种条件下收获的细胞进行集落形成和成骨分化检测。结果:①每24h换液的细胞最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5天达到增殖顶点,最大细胞数目可达3.44×105,分别是48h和72h换液频率的1.43倍和1.71倍。②每48h换液条件下收获的细胞具有最强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高于每24h和每72h换液条件下收获的细胞。③3种换液频率条件下收获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均为阳性,其中每48h换液的细胞胞外钙基质分泌最高。④3种换液频率条件下细胞的代谢曲线无明显差异,乳酸和氨均维持较低浓度,分别在5mmol/L和2mmol/L以下。结论:①换液频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提高换液频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同时也加速了干细胞特性的丢失,导致集落形成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下降。②普遍采用的三四天换液不能提供适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同时利于干细胞特性维持的营养环境,提示可通过常规培养条件的优化使其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执行对称的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31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并观察其抗原呈递功能。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1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中心生物治疗实验室完成。从人类白细胞抗原A2表达阳性的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培养5h后洗涤贴壁细胞,加入含有10%人AB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及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于培养的第1,3,6天对树突状细胞的形态、表型进行分析,并定期检测树突状细胞的纯度与得率。抽取与以上树突状细胞不同来源的其他健康人外周血。经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后,获取非贴壁细胞,用含10%人AB血清的1640培养基重悬,加入白细胞介素2继续孵育6d,作为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将树突状细胞分为两组,一组按常规方法培养6d,另一组在培养至第5天时加入黑色素瘤抗原基因A3编码的多肽继续培养24h。在经紫外线处理后的96孔板中,分别加入树突状细胞悬液1×104,5×103,2×103,1×103细胞/每孔,以自身T淋巴细胞作为对照,每孔设3个复孔,分别加入1×105淋巴细胞/每孔。评价树突状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①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至第6天,可获得大量、90.81%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能够较高地表达21.8?1a、99.0%HLA-DR、63.4?80、18.9?83和80.6?86。②将诱导培养6d获得的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以不同的浓度与同种异体淋巴细胞混合,均可产生增殖反应;经过黑色素瘤抗原基因A3编码的多肽处理的各种比例的树突状细胞,较相应未经黑色素瘤抗原基因A3编码的多肽处理的树突状细胞激发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浓度相对较高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效果最明显,能够强烈地激发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得到了一群较高程度表达CD83、CD86和HLA-DR分子、体外可强烈激发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树突状细胞群。  相似文献   
313.
脐血CD34^+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体内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脐血CD34 细胞为起始细胞,分别在人体外和肝受损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诱导CD34 细胞向肝细胞转化。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6在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健康足月产妇的新鲜脐血,产妇知情同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将单个核细胞悬浮于免疫磁珠法缓冲液中,获取CD34 细胞。将CD34 细胞在干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3 白细胞介素6细胞因子组合中培养1周,然后在肿瘤抑制素 成纤维细胞因子1 成纤维细胞因子2 白血病抑制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组合中诱导其向肝细胞分化。将2-乙酰氟氨以0.4mg/只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输入到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7d后再腹腔注射入0.4mL/kg的CCl4,同时向实验组小鼠尾部静脉注射CD34 细胞,对照组小鼠则仅输注2-乙酰氨芴和CCl4。分别于4,6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并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源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结果:①CD34 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细胞总数扩增了近30倍,并且在培养21d收获的细胞中可检测到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CD34 在体外被诱导成肝样细胞。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并用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人源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的表达,4周时发现小鼠肝脏中含有7.66%的人源细胞,但人源细胞不表达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6周时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肝脏中的人源细胞的比例增加至31.10%,并且人源细胞开始表达血清白蛋白基因和抗原。结论:CD34 细胞无论在体外培养还是在肝脏受损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均能成功转化为肝实质细胞。  相似文献   
314.
东北红豆杉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beetZucc)枝叶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溶部分显示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从这部分中已分离出十二个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解析证明其中十个为已知化合物taxinine(I),taxinineA(II),taxinineB(III),taxacin(V),taxagifine(VI),taxol(VII),cephalomannine(VIII),taxinineM(IX),10-deacetyl baccatinIII(X)和taxayuntin(XI),另二个化合物为新成分,分别命名为10-deacetyl taxinineB(IV)和taxacustin(XII),其中化合物VII,VIII,IX,X和XI均为首次从该植物枝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15.
INTRODUCTIONThe obesity paradox, where obesity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has been describ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aemodialysis and in those with heart failure. It was also demonstrat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valve replacement for aortic stenosis (AS). We explored this phenomenon in medically managed severe AS.METHODS154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managed severe AS (aortic valve area index [AVAi] < 0.6 cm2/m2; mean pressure gradient > 40 mmHg and peak velocity > 400 cm/s) and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50%) were categorised into the obese (body mass index [BMI] Asian cut-off ≥ 27.5 kg/m2) and non-obese groups. Their clinical and echocardiographic profiles were compared.RESULTS24 (15.6%) patients were obese. Obese patients were similar to non-obese patients in age (68.5 ± 11.6 years vs. 68.9 ± 13.1 years) but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Left atrial diameter (43.7 ± 6.7 mm vs. 38.5 ± 10.2 mm) was larger in obese patients, while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diameter (19.5 ± 1.7 mm vs. 20.4 ± 2.1 mm) was smaller. Despite lower AVAi in obese patients (0.36 ± 0.10 cm2/m2 vs. 0.43 ± 0.11 cm2/m2), there was lower mortality (37.5% vs. 41.0%, log-rank 4.06, p = 0.045) on follow-up (8.0 ± 5.7 years).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and AVAi, higher BMI ≥ 27.5 kg/m2 remained protective for mortality (hazard ratio 0.3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15 to 0.98, p = 0.046).CONCLUSIONWe demonstrated that obe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severe AS despite lower AVAi and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316.
AIM:To establish a GC-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alophyllolide in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and its application in quality control of natural medicine.METHODS:Methanolic extract from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was prepared.Calophyllolide was isolated,purified and then identified to serve as a chemical marker for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a GC-MS method according to ICH guideline and USP.The established method was proved to be useful in quality control with the aid of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