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64篇 |
免费 | 1292篇 |
国内免费 | 77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1篇 |
儿科学 | 253篇 |
妇产科学 | 58篇 |
基础医学 | 713篇 |
口腔科学 | 219篇 |
临床医学 | 1447篇 |
内科学 | 1075篇 |
皮肤病学 | 142篇 |
神经病学 | 367篇 |
特种医学 | 395篇 |
外科学 | 1233篇 |
综合类 | 3365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414篇 |
眼科学 | 197篇 |
药学 | 1380篇 |
20篇 | |
中国医学 | 1406篇 |
肿瘤学 | 4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211篇 |
2022年 | 402篇 |
2021年 | 504篇 |
2020年 | 467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255篇 |
2017年 | 330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447篇 |
2014年 | 660篇 |
2013年 | 765篇 |
2012年 | 1197篇 |
2011年 | 1284篇 |
2010年 | 1111篇 |
2009年 | 971篇 |
2008年 | 1014篇 |
2007年 | 939篇 |
2006年 | 782篇 |
2005年 | 654篇 |
2004年 | 429篇 |
2003年 | 378篇 |
2002年 | 287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61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钬激光腔内治疗泌尿系结石(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泌尿系结石腔内钬激光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总结钬激光结合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126例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肾结石和11例膀胱结石,均一次碎石成功,109例输尿管结石,单次碎石率为96.3%(105/109),复杂结石1例数次行输尿管腔镜下碎石。平均结石排净时间2.8周,平均手术时间30min,平均术后住院2d。术中除1例输尿管穿孔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钬激光结合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泌尿系结石,是一种较新的、安全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三孔法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三孔法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手术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采用三孔法腹腔镜脾切除术。结果:本组7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6例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血,再次行剖腹探查止血。7例患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对于某些病例是可行的,防止术中和术后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增殖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特性对异常瘢痕形成的机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明确不同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完全接触后其增殖活性及生物全成功能的特性。方法 以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各6例)为材料,通过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接触及未接触时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内抗原、P16、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前胶原基因表达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及生物合成进行了研究。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接触表现为细胞交叉重叠及较高的增殖活性及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提示其失去了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皮肤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则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明显下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表现为旺盛的生物合成功能,但其增殖活性处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之间。结论 不同瘢痕成纤维细胞接触后增殖及生物合成的特性可能是形成不同瘢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蛋白酶ICH 1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发生中的作用及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0例原发性肝癌和癌旁组织中蛋白酶ICH 1 (ICH 1L和ICH 1S)、HBsAg及HCV非结构区 5抗原 (NS5抗原 )的表达进行观察。结果 40例肝癌中 1 5例ICH 1L阳性 ,阳性率为 37.5 % ,2 1例ICH 1S阳性 ,阳性率为 52 .5 %。癌细胞ICH 1表达较正常肝细胞增加 ,而又明显低于癌旁肝细胞 (P <0 .0 5)。 2 3例HBsAg和NS5阳性病例中 (其中两者共同阳性 3例 ) ,ICH 1L阳性 1 0例 ,占ICH 1L阳性总例数的 66 .7% (1 0 / 1 5) ,ICH 1S阳性 1 3例 ,占ICH 1S阳性总例数的 61 .9%。结论 蛋白酶ICH 1表达异常与肝细胞癌变有关 ,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HBV和HCV感染可能是引起ICH 1表达异常的两种较重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7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of ant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antibodies (HLA) and ant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related chain A antibodies (MICA) to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rejection (AR) and kidney allograft function. Methods Forty-one kidney transplant patients were prospectively tested for anti-HLA and anti-MICA. Thirty-seven patients were screened using Luminex/single-antigen beads to determine the HLA and MICA-specific antibody levels at 0,30,90, 180,360,720 and 1080 days post-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s and donors of HLA and MICA allele typing were determined by PCR-SSOP, and donor specific antibody (DSA) and non-donor specific antibody (NDSA) were identified.Simultaneously,their serum creatinine (SCr) levels and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sults Nine patients (21.95 % ,9/41 ) had pre-existing anti-HLA and(or) anti-MICA, including 6 cases of anti-MICA,2 cases of anti-HLA, and one case of anti-MICA and anti-HLA. Nine patients had pre-existing DSA and NDSA. In the 37 patients, 6 patients (16.2% ) developed de novo anti-HLA, and 3 (8.1%) developed de novo antiMICA. In patients positive for de novo anti-HLA, the titer of antibody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follow-up of three years. Four patients out of 9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antibodies were suffered from AR (44.4%); In 6 patients positive for de novo anti-HLA,three cases (50.0%) were suffered from AR; In three patients positive for de novo anti-MICA,no AR occurred (P<0.05). In two patients positive for DSA of HLAⅡ antibody detected at the third and seventh day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renal grafts were renovecd due to rejection. The Scr levels in patients positive for pre-existing MICA with AR were higher than in those positive for pre-existing MICA without AR at each scheduled time point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P<0.05). The Scr levels in patients negative for antibodies pre-transplantation and having AR were higher than in those having no AR at each scheduled time point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P<0. 01 ). The Scr levels in patients positive for de novo HLA and MICA and having AR one month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were higher than in those negative for antibodies and having no AR (P<0.01 ). Conclusion Pre-existing and de novo anti-HLA were the irnportant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 but the mismatch of HLA and MICA alleles in donors and patients was primary causes for generation of de novo antibodies. 相似文献
76.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 结果 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 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 结论 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日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法尼酯X受体(FXR)激动剂GW4064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检测QBC939细胞株中FXR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用浓度为0.5、1.0和5.0μmol/L的法尼酯X受体(FXR)激动剂GW4064刺激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24、48 h后细胞活力的变化,以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药物刺激48 h后肿瘤细胞凋亡的变化,并以RT-PCR检测QBC939细胞株中FXR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浓度为1.0、5.0μmol/L的GW4064在作用24 h后即能显著抑制胆管癌细胞生长(P0.05);在药物作用48 h后,所有浓度的GW4064均能对肿瘤细胞生长起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显示,药物刺激48 h后,对照组凋亡细胞占细胞总数的3.38%,加入0.5μmol/L浓度GW4064的细胞凋亡率为10.02%;而加入1.0和5.0μmol/L浓度的GW4064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至23.74%和42.11%。RT-PCR结果显示,所有浓度的GW4064于刺激48 h后,QBC939细胞株中FXR基因表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W4064能通过特异性激动FXR有效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细胞活力,并促进其凋亡,这一过程可能与其上调FX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8.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VSD治疗11例脊柱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患者的治疗经过,以总结出合理的诊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应用VSD技术处理创面1~3次,每次引流7—10d。10例患者保留椎间植骨融合器、椎弓根钉、连接棒,仅取出横连。1例患者术中发现内固定已松动,取出所有内固定。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VSD技术可以充分引流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术后深部感染伤口的脓液并消灭其死腔;同时增加了取出横连保留其他内固定的安全性,有利于切口早习愈合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双纵行切口腋臭根治术及其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对100例腋臭患者采用双纵行切口行腋臭根治术,并分析其并发症原因及临床表现。结果术后10例12侧发生并发症,分别为术区感染(1例1侧)、切口部分裂开(1例双侧)、皮下血肿(3例3侧)、局部表皮坏死(2例2侧)、复发(3例4侧)。随访0.5-1年,有效者196侧,无效者4侧。结论双纵行切口腋臭根治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及术后患者的配合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