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45篇 |
免费 | 935篇 |
国内免费 | 4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9篇 |
儿科学 | 191篇 |
妇产科学 | 42篇 |
基础医学 | 635篇 |
口腔科学 | 217篇 |
临床医学 | 1006篇 |
内科学 | 821篇 |
皮肤病学 | 96篇 |
神经病学 | 201篇 |
特种医学 | 392篇 |
外科学 | 812篇 |
综合类 | 2476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1090篇 |
眼科学 | 123篇 |
药学 | 103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996篇 |
肿瘤学 | 4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324篇 |
2021年 | 424篇 |
2020年 | 385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224篇 |
2017年 | 275篇 |
2016年 | 233篇 |
2015年 | 389篇 |
2014年 | 455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900篇 |
2011年 | 847篇 |
2010年 | 768篇 |
2009年 | 731篇 |
2008年 | 662篇 |
2007年 | 653篇 |
2006年 | 502篇 |
2005年 | 422篇 |
2004年 | 314篇 |
2003年 | 255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84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吸烟对大鼠生精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自制吸烟机将大鼠制成被动吸烟模型,大鼠随机分成被动吸烟组(A、B组各10只)及相应对照组(C、D组各10只),A、B组被动吸烟8周,随后处死A组及相应对照组C组大鼠;B组停止被动吸烟后与其相应对照组D组继续观察48 d后处死。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大鼠生精细胞周期,放免法测定血睾酮(T)、黄体生成素(LH)水平,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睾丸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C组比较,A组大鼠精子、精子细胞[(18.76±3.58)%]和初级精母细胞[(5.71±1.18)%]明显减少(P均<0.01),而精原细胞[(55.98±5.35)%]增加(P<0.01),增殖指数降低(P<0.01)。A组大鼠生精小管壁变薄,层次减少,生精小管内精原细胞减少,精母细胞固缩。间质细胞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减少,支持细胞脂滴和溶酶体增多。A组大鼠T、LH水平低于C组(P均<0.01)。B组大鼠停止被动吸烟后,精子、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上升,T、LH水平升高,但仍低于D组。结论:吸烟导致大鼠睾丸生精上皮损伤及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受损,同时伴有T和LH水平的下降,延缓生精细胞增殖,停止吸烟后生精功能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2.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61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至2007年1月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6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三镜联合治疗.结果 610例中成功施行589例,成功率为96.6%.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 d.无胆漏、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411例随访1~3年,平均13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胆管结石行ERCP、EST,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效果较好,无内镜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原位肝移植(OLT)术后HBV再感染的效果,探讨HBV复发高危患者的预防策略。方法对具有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采用双向型的队列研究。试验组:前瞻性研究从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恩替卡韦+肌注型HBIG预防HBV再感染;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3月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术后长期使用拉米夫定+肌注型HBIG。两组患者观察截止~1]2008年3月,对HBVDNA定量水平、乙肝两对半、HBV再感染时间、累积再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38例患者,随访时间(18.5±53)个月,未发现HBV再感染;对照组共116例患者,随访时间(20.2±9.8)个月,其中15例出现了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2.9%,再感染时间为(18.9±8.7)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行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两组患者累积再感染率曲线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累积再感染率低于对照组(0VS12.93%,P〈0.05)。结论对具有HBV再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HBIG与拉米夫定联合HBIG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男9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6.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2个月.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中1例发生于颈段、1例发生于胸段、19例发生于骶部,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16例经CT结合椎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余通过MRI明确诊断.8例采用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手术;11例囊肿壁与神经难以分离,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硬膜紧缩缝合手术;2例串珠状囊肿,其交通口未能找到,采用囊肿开窗引流、囊壁部分切除、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游离肌肉压迫固定.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1.2个月.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手术组的优良为6例,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组的优良为8例.结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的先天性畸形,以骶部椎管好发,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的功能异常;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术中应根据囊肿开口、囊肿壁是否能与神经分离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囊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研究癫痫性脑功能异常对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以利于临床的早期识别和防治。方法:选择颞叶癫痫患者共36名,根据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分为颞叶癫痫伴抑郁组18例及非抑郁组18例。入组患者均行视频脑电图(VEEG)、3.0T 头核磁共振(MR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及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作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癫痫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EG检查颞叶的发作间期痫性放电(IEDs)的侧别、颞叶与颞叶伴颞叶外IE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左侧受累更多见。局部一致性、低频振幅、低频振幅分数(三种RS-fMRI分析方法)基于全脑水平的单样本t检验显示抑郁组脑激活区多于非抑郁组,且抑郁组中线结构的激活突出;两样本独立t检验结果显示,抑郁组比非抑郁组激活更增强的脑区涉及丘脑以及默认网络中的前额、楔前叶、腹前扣带回、海马等脑区。抑郁组MRS检查5/18例颞叶放电优势侧海马的NAA、NAA/Cho+Cr减低,且3/5例有海马萎缩;非抑郁组未发现明显异常。 结论 :颞叶癫痫病程长,放电累及颞叶外脑区、优势半球侧受累,海马结构功能异常及脑默认网络活动增强等因素与抑郁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5(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5,CEACAM 5)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表达与肿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法检测55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的表达情况,3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及3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作为对照;分析CEACAM 5、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 MEC组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SPA组和对照组(P<0.01)。病理分级Ⅲ级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级,TNM 分期Ⅲ+Ⅳ期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TNM 分期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01);不同性别、年龄、部位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PCNA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和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涎腺MEC组织中CEACAM 5与PCNA表达阴性者的生存时间均明显长于表达阳性者(P<0.05)。
结论 CEACAM 5和PCNA在涎腺MEC组织中异常高表达,能够协同调控肿瘤的增殖,影响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最终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患者1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对照组8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藤痹痛颗粒,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法,连续治疗30 d,观察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1β(IL-1β)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48.1%,有效率43.3%,总有效率91.5%;对照组痊愈率为34.1%,有效率45.1%,总有效率79.2%,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关节肿胀度、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NF-α、NF-kB、IL-1β、RF、CRP、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藤痹痛颗粒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确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