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3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43篇
内科学   61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0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107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8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1515篇
  2003年   216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至1999年1月132例70岁以上胃癌病人的外科处理。结果 老年人胃癌起病隐匿,以上腹饱胀、隐痛、梗阻及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绝大多数有其他合并症。根治切除76例,姑息性切除31例,切除率81.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9.7%,围手术期病死率5.3%。结论 对老年人胃癌,应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除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外,充分的术前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激素及同断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综合征(FSGS-N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1997年间,63例FSGS-NS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疗效与病理的关系及随访结果。结果以NS为表现的]SGS占同期肾活检FSGS的43.45%,平均发病年龄(31±14)岁,男女之比为2.15∶1,平均随访43个月。对初治疗有反应的患者(Ⅰ组)完全缓解率(CR)高,为65.79%,无进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者;对初始治疗无反应者(Ⅱ组)CR低,为12%,延长激素及CTX治疗可使CR或部分缓解率(PR)增加至48%,进展至CRF者为6.35%。治疗的反应及CR的高低与肾小球病变范围及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有关,肾小球病变范围大,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者,对初始治疗反应差,CR低。药物不良反应以感染和肝损为主。结论延长皮质激素及间断CTX冲击治疗FSGS-NS使NS的治疗缓解率增加(总CR44.44%),进展至CRF少(6.35%),患者预后改善,临床上应根据肾脏病理,在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对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3.
刺囊毛霉对三种大黄游离蒽醌的生物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微生物转化的方法对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方法:筛选了21种微生物对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大黄素(3)的转化作用。结果表明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具有转化作用。结果: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的转化产物,分别得到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甲醚-8-D-β-D-葡萄糖苷(5),大黄素甲醚-1-O-β-D-葡萄糖苷(6),ω-羟基大黄素(7)4个转化产物。利用半乳糖代替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制备、分离刺囊毛酶对大黄酚的转化产物,初步考察了培养基中不同的碳源对糖苷化产物的影响。得到的转化产物为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和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8a和8b)的混合物,而非大黄酚的半乳糖苷。  相似文献   
44.
张崇本  张晓兰  尚克刚  邓宏魁  丁明孝 《中草药》2004,35(12):1377-1381
目的 检验 5种中草药提取物 (5 ECH)对大鼠的减肥降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喂饲高脂饲料制备肥胖高脂大鼠模型 ,5 ECH各设两个剂量为实验组 ,曲美和血脂康为阳性对照组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阴性对照组 ,各组均 ig相应药物。 TACHI- 7170 A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甘油三酯 (TG)和总胆固醇 (TC)含量 ;分光光度法和同位素法测定脂肪酸合成酶 (FAS)及脂酰辅酶 A合酶 (ACS)活性。常规称重法测定各组大鼠体重增长指数(BWI)、脂肪质量 (BF)及摄食量 (FI)。结果  5 ECH对大鼠 BWI、BF、TG、TC和 FI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 FAS活性、提高 ACS活性。BWI与 FI具有高度相关性 ,TG和 TC水平与 FAS及 ACS具有高度相关性 ,BF与 FI及两种酶的活性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5 ECH通过抑制食欲、抑制 FAS活性和促进 ACS活性而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减肥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对3株肺癌细胞中9个肿瘤相关基因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部分基因表达的相关性进行评估.方法通过甲基化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法(MSP)结合DNA测序来确定3株肺腺癌细胞株(A549,SH77和SPE-A-1)中9个基因的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APC,CDH13,DAPK1,MGMT,MYOD1,p16INK4a,p73,RAR-β和WT1基因.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来量度下列5个基因的表达:CDH13,MGMT,MYOD1,RAR-β和WT1基因.结果在9个受检基因之中,下列4个基因在三株细胞中均呈同样的甲基化谱式:仅有去甲基化:APC和DAPK1,以及兼有甲基化和去甲基化:p73和p16INK4a.而其余5个基因则表现为不同的甲基化模式.尽管,这5个基因的表达谱式大体上符合其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的表达静息的原则,个别的例外亦是有的.这提示着与DNA甲基化状态无关的机制可能也会参与该基因的表达调控.结论肺癌细胞株中的肿瘤相关基因的启动子CpG岛的过甲基化可与该基因的表达状态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抗流感病毒抗生素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觉奋  韩方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7):443-448,i001
流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常规疫苗尚不能有效预防流感的暴发与流行。因此,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在流感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抗流感病毒药物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来源的新型抗生素司他弗林(stachyflin)和乙酰司他弗林(acetylstachyflin),FR198248,FR191512,10-norparvulenone的发现,以及经计算机分子模拟设计的氨基酸类NA抑制剂、环戊烷类NA抑制剂RWJ-270201(BCX-1812)等的开发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47.
海洋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 ,不但能发现结构新颖的化合物 ,而且能寻找到新的强效抗生素和抗病毒等活性的新药以及其它有用物质 ,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在理论上和维护人类健康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 2 0 0 0年以来对海洋微生物 (包括海洋细菌、蓝细菌、放线菌、真菌 )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共引用文献 6 9篇 ,包括 12 9个活性代谢产物。重点描述了这些化合物的相关生理活性 ,产生它们的微生物及微生物的采集地。  相似文献   
48.
2002年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现状。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 WHONET5软件。结果  2 0 0 2年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网 8个省、市、自治区的 5 7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收集患者首次分离株 2 4 82 6株 ;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最常见菌。主要标本为痰、尿和伤口及分泌物 ,分别占全部标本的 4 7.9% ,16 .8%和 10 .4 %。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 ,其次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的头孢菌素及阿米卡星。 15 % (15 .6 %~ 5 1.2 % )的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沙雷氏菌和普罗威登氏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除大肠埃希氏菌外 ,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率低于 30 % (6 .0 %~ 2 9.7%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 18.2 %和 2 2 .6 %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19.1%和 15 .2 %。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 ,但对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 5 2 .8% ,4 1.6 %和 31.8%。结论 细菌耐药性问题是抗感染治疗的主要威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性和采取有效措  相似文献   
49.
从云南美登木共生放线菌菌株(Streptomyces sp.)CS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一个新的多羟基环己烷衍生物,并通过波谱学特征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1-isobutyroxymethyl cyclohex-1(6)-ene-2,3,4,5-tetrol-2-isobutyrate.  相似文献   
50.
采用tsFT210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活性筛选模型,通过活性跟踪分离,从黄直丝链霉菌18522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两个具有细胞周期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并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脱水亚胺环己酮(1)和l-亚胺环己酮(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和2将tsFT210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在G0/G1期,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23.8 μmol/L(1)和10.8 nmol/L(2).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也是新的亚胺环己酮类细胞周期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