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了解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医院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6—12月我院出院的319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9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有306例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其中241例使用了第1代头孢菌素,占78.76%;32例使用了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占10.46%;15例使用了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占4.90%。107例术前0~2h使用抗菌药物,占34.97%;185例术后用药,占60.45%。54例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占17.65%。结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指征把握不严、使用率过高、种类选择不合理、超说明书用药、使用时间不当及疗程过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I类切1:7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动态监测和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0-2011年我院某科室各季度共240份I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回顾性调查和评价。结果: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改善,用药率、用药品种和术后用药时间等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经多部门联合干预,某科室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合理性大幅提高,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临床药师于2011年5月与9月先后2次对围术期用药情况进行干预,以随机抽样法抽取每个季度手术患者病历50份,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标准,对4个季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合理性评价。结果:经过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有了很大的进步,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明显下降,不合理用药情况明显减少。结论:经过2次重点整治,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趋于合理,但尚需继续努力,将合理用药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考察草果挥发油、白豆蔻挥发油、砂仁挥发油单独和组合使用对磷酸川芎嗪(ligustrazine phosphate,LP)黏胶分散型透皮贴剂在离体裸鼠皮肤的促渗作用。方法采用E 100、丁二酸等制备LP黏胶分散型透皮贴剂;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裸鼠体外透皮吸收实验;采用HPLC法进行接受液中药物含量测定。结果加入挥发油及氮酮促渗剂的LP贴剂的12 h累积渗透量(Q12)都有所增加,质量浓度为3%草果挥发油、5%白豆蔻挥发油、7%砂仁挥发油、1.5%草果挥发油+2.5%白豆蔻挥发油、2.5%白豆蔻挥发油+3.5%砂仁挥发油及3%氮酮组的Q12分别是(0.972±0.121)、(0.953±0.243)、(0.876±0.138)、(0.932±0.192)、(0.667±0.171)、(0.862±0.139)mg cm-2;增渗倍数(ER)分别是1.638、1.596、1.489、1.596、1.149、1.48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3%草果挥发油、5%白豆蔻挥发油、1.5%草果挥发油+2.5%白豆蔻挥发油有明显的促渗作用(P〈0.01)。结论各种质量浓度单一及组合的挥发油对贴剂中LP都具有一定促渗作用,以3%草果挥发油的促渗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55.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原因和特征,为今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流感暴发群体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咽拭子检测病毒核酸。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起159例病例中男性62.9%、女性27.3%,98.7%为来自全国18个省市刚入学学生;集中军训的新生罹患率为14.0%,不军训的老生为1.7%;患者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期为症状出现后7~15 d;密切接触者发病率为6%~75%,平均37%;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轻症病例,经对症治疗或适当休息后全部痊愈;采取隔离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7 d后疫情平息。结论本起H1N1流感暴发疫情主要是因人群近距离密切接触传播引起,采取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控制疫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56.
2008年余姚市肠道病毒71型检测与VP1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008年余姚手足口病主要病原肠道病毒71型(EV71)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手足口病患者粪便样品,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V71,选择5个代表性样品进行VP1基因的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52例手足口病患者大便样品中检测到EV71阳性,阳性率为69.3%。5个代表株与A、B和C基因型标准株VP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1.9%~82.2%、83.7%~84.3%和94.9%~95.3%,5个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波动于96.2%~99.9%。在基因系统发生树上,这5个毒株均属于C基因型。结论本研究表明引起2008年余姚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EV71毒株,它属于C基因型。 相似文献
57.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情绪障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全部患者,采用17项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于术后1 d内对其进行焦虑、抑郁障碍评分。HAMA≥14分定义为焦虑,HAMD≥17分定义为抑郁。结果 PCI术后入选的2 028例患者中,合并焦虑者为935例(46.10%),合并抑郁者为732例(36.09%),同时存在焦虑、抑郁者为482例(23.7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自费医疗是PCI术后发生焦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女性、既往合并抑郁病史、自费医疗是PCI术后发生抑郁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PCI术后有较高比例的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因此有必要对PCI术后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结局,深入了解肺结核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在静安区1999年1月到2008年12月确诊的901例肺结核患者。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肺结核病人的总治愈率为88.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与≥60岁两组)、性别、职业种类、合并症、化疗史、痰涂片、副反应及服药规律、病灶范围大小等9个因素与治疗结果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复治、肺部病变灶范围、服药是否规律及合并症是影响治疗结局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1)服药的规范、复治、合并症、性别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肺结核治疗的主要因素。(2)对复治或有合并症或病灶范围累及较大尤其是5个肺野以上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治疗方案,加强心理疏导,提高结核治疗及抗结核药服用积极性,规范服药。(3)特别关注提高男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脑脊液中可溶性上皮型钙黏蛋白(sE-cad)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中的发生、发展和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E-cad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结果脑脊液中sE-cad的浓度(μg/L):CNSL组显著高于非CNSL组,非CNSL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SL自身对照:用药前组显著高于用药后(P〈0.01);在CNSL各阶段中,脑脊液中的sE-cad在初诊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部分缓解期、完全缓解期逐渐降低。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sE-cad的表达与CNSL的发生密切相关;急性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sE-cad的动态变化是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是CNSL诊断、鉴别诊断、判定复发、疗效和预后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了解贵州省铜仁市汉族与少数民族商业女性性服务者(FSW)艾滋病相关知信行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率。方法对246名汉族和173名少数民族FSW开展横断面匿名问卷调查及HIV抗体检测。结果汉族与少数民族FSW在年龄、工作场所、婚姻状况、月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汉族FSW中外县市户籍者比例较少数民族者高,而少数民族FSW的文化程度较汉族者低。FSW均具备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少数民族FSW的艾滋病知晓率较汉族者低。研究对象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95%和87.5%,而最近一次及最近一个月与固定性伴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70.3%及56.7%,少数民族FSW与汉族FSW安全套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FSW接受艾滋病咨询及性病诊疗服务方面的比例低于汉族FSW。未发现HIV感染者。结论贵州省铜仁市各民族FSW中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高,HIV流行率低,但仍需加强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尤其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FS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