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黎细桃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2110-2111
2004年10月~2006年8月,我们对120例接受放疗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积极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平均65岁.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骨转移癌.……  相似文献   
12.
古方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同病理特征 ,系肝细胞外基质(ECM )在肝内异常沉积所致。现就鳖甲煎丸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作用报告于下。对象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标准(1)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参照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2 )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层粘蛋白 (LN)中至少 2项明显异常 ;(3)肝纤维化分期在S2 以上 ;(4)无明显黄疸、腹水 ,病情相对稳定者。二、分组及治疗方法选取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鳖甲煎丸组及对照组各 40例 ,治疗组 40例中 ,男 38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39±…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每组各30例,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和24周时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结果治疗12周时,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组患者HBV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6.7%和36.7%(P〈0.01);HBV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90.0%和66.7%(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96)log10copy/ml和(4.47±1.41)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46.7%与20.0%(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6.7%和13.3%(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73.3%和53.3%(P〉0.05)。治疗24周时,两组HBV DNA低于检测值的比例分别为70.0%和60.0%(P〉0.05);HBV DNA较基线下降≥3log10copy/ml比例分别为100.0%和80.0%(P〈0.05);HBV DNA降幅分别为(5.60±1.68)log10copy/ml和(5.60±2.10)log10copy/ml(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33.3%与26.7%(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0%和26.7%(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90.0%和73.3%(P〉0.05)。24周综合疗效评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替比夫定组有1例出现临床耐药外,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ALT复常率和综合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能力、HBeAg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替比夫定,但24周时两组间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但却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人病程的差异。现将部分甲型肝炎病人的系统性回顾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10例甲型病毒肝炎病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男性157例(74.8%),女性53例(25.2%),年龄6~68岁,平均26.9岁,<39岁者192例,占91.4%,平均病程为43.5天,<30天者66例(31.4%)。诊断依据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均有肝功能异常和血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水平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制造慢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分正常对照、模型对照、秋水仙碱及鳖甲煎丸组,肝损伤模型制造成功后治疗四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A水平变化及肝细B6变性和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治疗前血清H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肝细胞变性及纤维化程度严重(P<0.01);治疗后,秋水仙碱组及鳖甲煎丸组的血清HA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P<0.01),同时肝细胞变性及纤维化程度也明显减轻(P<0.01)。结论 血清HA水平与肝脏病理变化基本平行,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纳米骨粘合剂比普通骨粘合剂具有更强的粘合力、刚度和韧性等机械性能以及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骨传导性等生物性能,在临床骨折固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骨粘合剂对骨折固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为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分析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血清学模式及其与年龄、性别相关的分布特征,为儿童乙肝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在RocheE601免疫分析仪上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将2009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所有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导出为EX-CEL数据文件,通过排除重复检测者、年龄>7周岁,最终筛选出2 500例研究对象,男1 575例,女925例。结果:在2 500例7岁内儿童中检出乙肝病毒血清学模式为17种,最主要模式为"单anti-HBs(+)",占66%(1 650/2 500);接着为"阴性",占18%(450/2 500);其次为"anti-HBc(+)anti-HBs(+)"和"anti-HBe(+)anti-HBc(+)anti-HBs(+)",占10%(250/2 500)与4.4%(110/2 500);其他13种低频模式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中"单anti-HBS(+)"检出率最高,其抗体浓度多位于100~1 000mIU/ml间;其次为"阴性"模式。HBsAg检出率很低。乙肝模式检出率在本地区与年龄有关。分析1岁内(主要为3个月内)儿童乙肝血清学模式考虑母亲血清乙肝抗原抗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25岁,干部。因发热6天,晕倒1次,由当地卫生队拟诊急性黄疸型肝炎而于1991年12月27日转入本院,当时无头痛、鼻塞、咳嗽,肝功能示TB68.4μmol/L,ALT87IU。体检:T、P、R、BP均正常,精神软,神志清,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剑下压之不适感,肝脏肋下2.0cm,质软明显触痛,脾脏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明显,腹水征(一),两下肢无凹陷性浮肿。临床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入院次日下午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定时、定向和计算力均障碍,各种检查均不能配合,即考虑“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予综合性抢救治疗。晚间患者精神症状加重,出现狂躁、吼叫、自拔输液管、踢翻输液架、挣脱手足束缚绷带,给予东莨菪碱、安定等镇静药物均不能使其安静。入院第3天(发病第8天)晨患者神志时清时糊,有时能正确对答,有时答非所问,基本能配合检查,皮肤巩膜黄染无明显加深,肝浊音界无缩小,肝仍肋下  相似文献   
19.
绍兴市街头献血人群献血认知和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绍兴市街头无偿献血人群献血认知及服务需求,为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及持续改进献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邮寄问卷的方法对2005年1-10月绍兴市街头无偿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街头无偿献血人群中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为78.5%;献血者对血站服务满意率96.9%;重复献血率为49.2%;愿意加入固定献血队伍和下次愿意献血400 ml的分别为85.0%和78.8%;当前服务需求依次为微笑和鼓励、熟练的操作技术、讲解献血小常识等;潜在服务需求依次为提供一些卫生保健指导及服务措施、献血后能尽快知道化验结果等。结论献血者的满意度、献血动机和对无偿献血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到血站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和发展,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献血者当前及潜在的服务需求,促使无偿献血工作模式从街头自愿献血向固定献血队伍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献血后检测不合格信息告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献血法》实施以来,非固定献血点采血已成为血液采集的主要模式,献血者常规体格检查和快速筛检合格后即可直接献血。但在此种献血模式下,血液采集后的检测不合格率远高于固定献血点[1],由此而衍生对献血者的告知问题,如处置不当则会引起献血者的误解甚至献血纠纷。如何正确告知已引起了各级采供血机构的重视,笔者对此项工作的现状和对策作初步探讨如下。1献血后检测不合格信息告知的现状1.1告知程序无统一规定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血站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明确规定血站应对献血者履行规定的告知义务,但尚未规定法定告知程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