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51篇
  免费   977篇
  国内免费   452篇
耳鼻咽喉   125篇
儿科学   90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719篇
口腔科学   179篇
临床医学   2239篇
内科学   1147篇
皮肤病学   145篇
神经病学   361篇
特种医学   9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414篇
综合类   4432篇
预防医学   2102篇
眼科学   115篇
药学   2011篇
  25篇
中国医学   1725篇
肿瘤学   416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400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398篇
  2018年   416篇
  2017年   289篇
  2016年   395篇
  2015年   371篇
  2014年   913篇
  2013年   704篇
  2012年   826篇
  2011年   989篇
  2010年   936篇
  2009年   892篇
  2008年   748篇
  2007年   834篇
  2006年   775篇
  2005年   839篇
  2004年   797篇
  2003年   675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440篇
  1999年   430篇
  1998年   345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199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54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81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3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目的通过蛋白注入和基因转染两种形式,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用不同浓度SEA诱导;MTT法测定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pEGFP-N1-SEA转染至Caco-2细胞,检测PB—MC对该细胞的杀伤率。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随着SEA浓度的升高,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率显著上升,在36h、高效靶比、高SEA浓度的情况下,杀伤率可达57.23%;将pEGFP-N1-SEA转染至Caco-2中,转染效率达55%,同时能显著提高PBMC的杀伤率,转染60h后杀伤率可达54.62%。结论通过蛋白注入和基因转染两种形式,SEA均能诱导并增强PBMC对Caco-2细胞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922.
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血管反射试验及定量感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定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结果:在入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8%,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10%,存在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22%,具有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21%,无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6%。结论: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可发生于早期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患者,两者在病变程度间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23.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把110例患者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6例(占32.7%),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7.1%)与下壁(23.9%)相比更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的梗死相关血管更多为前降支(55.6%)和近段病变(55.6%),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3)。低血钾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钾组(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段病变,多为前降支,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24.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熟练应用,对化脓性膝关节炎进行彻底的微创清创成为可能。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10例,结合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有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48岁,平均28岁。血源性感染8例,关节腔内药物注射引起感染2例。术前细菌培养阳性的8例,致病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术前1d,最高体温平均为(38.8±0.5)℃。行关节镜下清创引流术的指征为:有明确关节内脓液抽出病史;关节穿刺液常规检查发现脓细胞;关节液白细胞计…  相似文献   
925.
【目的】观察热针配合中药熏洗对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8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4例)和对照组(N=64例)。治疗组采用热针治疗仪配合中药熏洗联合西药美洛昔康、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握力、压痛关节数、压痛指数、关节休息痛、肿胀关节数、肿胀指数以及病人和医生评价,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8.1%,对照组为53.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中RF、CRP、ESR、WBC和PLT等指标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且治疗组血中CRP、ESR、PLT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热针配合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26.
目的探究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 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为支架材料, 进行3D打印。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 PCL)支架固定打印组织建立牵张力调控血管形成模型。用活/死细胞染色试剂盒检测打印组织内细胞的活性。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观察血管形成, 实时定量PCR检测CDC42表达。结果 3D打印组织培养14 d, 细胞活性为(96.7±0.7)%。与对照组打印组织相比, 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血管生长方向与牵张力方向基本一致, 血管分支数量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 牵张力组打印组织CDC42表达显著降低, 用含CDC42激动剂的培养基培养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能显著增加血管分支数量。结论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分支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可能通过下调CDC42表达减少血管分支形成。该研究可能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调控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7.
目的报告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我们采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患者20例, 闭合骨折12例, 开放性骨折8例, 骨折均未累及第一腕掌关节面, 术后2周开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伤口均Ⅰ期愈合, 随访3~16个月, 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周, 平均9.5周。拇指各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 良6例, 中2例;优良率90%。结论应用多维度交叉克氏针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骨折, 能提供初始稳定性, 骨折固定相对牢固, 可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28.
北沙参是伞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的根,其成分主要包括多糖、香豆素类、聚乙炔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文献计量学对北沙参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归纳总结北沙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有效成分并构建北沙参"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合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理论,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等,对北沙参的Q-Marker进行预测,多糖、β-咔啉类生物碱、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绿原酸、水杨酸、法卡林二醇、人参炔醇、人参二醇和腺苷可作为北沙参主要Q-Marker,为完善北沙参质量标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9.
目的 探讨人参Panx ginseng来源的细胞外囊泡(ginseng-derived nanoparticles,GDNPs)在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及抑制黑色素瘤生长方面的潜在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透射电镜测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全面表征GDNPs及其主要成分(蛋白质、多糖和皂苷)的含量;通过q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GDNPs与其含有的多糖、皂苷成分对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表型的调控影响。收集不同极化程度的BMDM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孵育小鼠皮肤黑色素瘤B16F10细胞,CCK-8法测定不同CM处理后B16F10细胞活力,验证活性成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通过PMP柱前衍生法定量分析GDNPs活性成分组成。结果 透射电镜下观察GDNPs形态结构良好,含量测定结果为2.46×1011颗粒的GDNPs含有4.31 mg蛋白质、4.46 mg多糖、1.22 mg皂苷。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GDNPs多糖可以逆转M2型巨噬细胞表型,向M1方向极化。GDNPs多糖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后的CM显著抑制了B16F10细胞活力。PMP柱前衍生法分析GDNPs多糖成分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组成,其物质的量比为4.72∶1.07∶2.15。结论 揭示了GDNPs中多糖成分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键作用,为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30.
马文辉 《黑龙江医学》2007,31(12):949-950
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疾病,近年来,阴道炎倾向于阴道局部用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原体,不仅治疗效果好,还可降低不良反应。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