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症辨证分型与黄体期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07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分别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三型;正常健康女性15例作为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泌乳素(PRL)浓度。结果乳腺增生症患者黄体期E2、P、PR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三型的E2、P、PRL也分别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2按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冲任失调型依次升高(p<0.05);P按冲任失调型、痰瘀互结型、肝郁气滞型依次升高(p<0.05);PRL三型间比较痰瘀互结型显著高于另外两型(p<0.05),另外两型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症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与黄体期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黄体期血清E2、P、PRL水平可以作为辨证分型客观指标之一,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乳增灵配方颗粒对大鼠乳腺增生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分别注射大鼠20d和5d,建立乳腺增生病模型,于造模35d后给予乳增灵配方颗粒,连续60d,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水平,测量第2、3对乳头高度,镜下观察第2对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观察各组乳腺增生程度。结果:乳增灵配方颗粒能显著降低实验性乳腺增生大鼠乳头高度,降低E2含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乳增灵配方颗粒可减轻乳腺增生大鼠乳腺充血与水肿,减少乳腺小叶的腺泡数量。结论:乳增灵配方颗粒具有一定防治乳腺增生病作用。  相似文献   
23.
甲状腺球蛋白(Tg)正常为甲状腺滤泡上皮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储存于滤泡腔内。Hales等首次发现正常不产生Tg的滤泡旁细胞起源的髓样癌(MTC)部分可呈现Tg阳性免疫反应,对此国外许多学者解释不一,且对其反应的生物学意义也甚少涉及,国内至今尚未这方面的报道。本文通过对30例MTC的Tg不同免疫反应,并结合临床、病理,其他抗血清免疫标记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以探讨Tg免疫反应的来源与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24.
畸形胎儿尸体高频超声解剖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畸形胎儿尸体高频超声检查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对2006年12月~2007年10月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严重畸形或染色体检查异常并在该院引产且其父母同意尸体解剖的71例引产胎儿行产后高频超声检查,并将结果与尸体解剖对比.结果:产后超声诊断与尸体解剖的符合率为91.49%(129/141),产后超声漏误诊12处(8 51%),从不破坏尸体完整性、操作的简便性、获得结果的快捷性方面进行评估,产后超声优于尸体解剖17处(12 06%).产前超声与产后超声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超声较产前超声多发现畸形29处(20 57%),产后超声纠正产前超声误诊的11处(7.80%).结论:产后超声可以作为尸体检查的选择方法之一,或在胎儿尸体解剖遇到障碍时代替运用,或在尸体解剖前运用作为尸体解剖思路、步骤、方法等的指导.  相似文献   
25.
胎儿颜面部畸形高频超声尸体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胎儿尸体颜面部畸形产后高频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方法对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严重畸形或染色体检查为异常而引产、且其父母同意尸体解剖的71例引产胎儿颜面部行产后高频超声检查,并将结果与尸体解剖对比。结果产后超声发现71例中共有24例胎儿存在颜面部畸形,共有颜面部畸形51处,经尸体解剖证实,PMFU灵敏度、准确率均达100%。从不破坏尸体完整性、操作的简便性、获得结果的快捷性方面进行评估,51处颜面部畸形中,PM—FU在22处优于尸体解剖。结论产后超声检查为胎儿尸体解剖学检查开辟了新领域,可以作为尸体检查的选择方法之一,在胎儿尸体解剖遇到障碍时代替运用,或在尸体解剖前运用作为尸体解剖思路、步骤、方法等的指导。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卵巢腺癌、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DNA聚合酶β(DNApolβ)和铁蛋白(FT)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3例卵巢腺癌、15例浆液性囊肿瘤、15例黏液性囊腺瘤和10例正常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DNApolβ和FT染色方法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 卵巢腺癌DNApolβ和FT表达阳性率(48.8%,58.1%)明显高于黏液性囊腺瘤(20.0%,26.7%,P<0.05)、浆液性囊腺瘤(20.0%,26.7%,P<0.05)和正常组织(0%,0%,P<0.01);组织学分级G1、临床分期Ⅰ Ⅱ、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的腺癌病例DNApolβ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G3、临床分期Ⅲ Ⅳ、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例(P<0.05或P<0.01);组织学分级G1及无淋巴结转移病例FT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组织学分级G3和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结论 DNApolβ和FT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卵巢腺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卵巢腺癌,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及正常组织中caspase-1和IL-18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3例卵巢腺癌、15例浆液性囊腺瘤、15例黏液性囊腺瘤和10例正常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caspase-1和IL-12染色方法均为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结果卵巢腺癌caspase-1和IL-18表达阳性率(53.5%,48.8%,)均明显低于浆液性囊腺瘤(86.7%,80.0%, P<0.05)、黏液性囊腺瘤(86.7%,86.7%, P<0.05)和正常组织(100.0%,100.0%, P<0.01);组织学分级G1、临床分期I Ⅱ和淋巴结未转移病例caspase-1和IL-18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G3、临床分期Ⅲ Ⅳ和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卵巢腺癌中easpase-1表达与IL-18表达呈高度一致性(x2=12.44, P<0.01).结论 caspase-1和IL-18失表达可能是反映卵巢腺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28.
全反式维甲酸对裸鼠子宫内膜癌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ATRA低剂量组(建模第11天予ATRA 20 mg.kg-1.d-1,共20 d)、ATRA高剂量组(建模第11天予ATRA 40 mg.kg-1.d-1,共20 d)、顺铂组(建模第11天予顺铂3 mg.kg-1.d-1,共20 d)、ATRA对照组(建模同时予ATRA 20 mg.kg-1.d-1,每周5次,共4周)、空白对照组(每天灌入食油0.5 ml,共30 d)。治疗期间测量皮下癌瘤大小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肿瘤生长抑制率,并用RT-PCR法检测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c-met的表达。结果:肿瘤生长抑制率ATRA高剂量组(67.34%)明显高于ATRA低剂量组(41.18%)(P<0.05),而与顺铂组(68.06%)相当(P>0.05);ATRA高剂量组与顺铂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裸鼠体重实验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裸鼠癌瘤组织中可检测到c-met的表达,ATRA能抑制c-met的表达,ATRA低剂量组、ATRA高剂量组及顺铂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RA低剂量组、ATRA高剂量组、ATRA对照组之间c-met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能够通过抑制c-met的表达抑制HGF/c-met介导的子宫内膜癌增殖,有希望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药物之一。但ATRA并不能阻止移植瘤的形成,有必要采用联合用药以提高其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29.
114例术后伤口脓肿分支杆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术后切口脓肿分支杆菌感染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114例手术切口感染均为污染的手术器械消毒所致,经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证实为脓肿分支杆菌。回顾性分析感染组织的病理学特征。结果 114例术后切口感染中累及皮肤和皮下脂肪组织95例(83.3%),深层肌肉组织21例(18.4%),腹腔脏器、腹和肠系膜3例(2.6%),局部区域淋巴结13例(11.4%)。病理改变主要为肉芽肿性病变  相似文献   
30.
胃腺囊与胃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腺囊(glandular cyst of stomach)为胃粘膜内腺体的囊状扩张(Cystic dilatalion of gland)。以往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对胃腺囊作了一系列研究,发现其与胃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391例胃良、恶性病变中检出的172例胃腺囊的组织形态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胃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