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7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81篇 |
内科学 | 40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51篇 |
综合类 | 167篇 |
预防医学 | 40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61.
462.
重庆市老年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zk)
血清瘦素浓度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其它论文]
-中华医学杂志1999
我国中年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其它论文]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
Macmahon S.Peto R.Cutler J
Blood pressure,stoke,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Ⅰ prolonged difference in blood pressure: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bias
1990
85攻关专题协作组
90年代初期我国心血管病的总体形势和特点
1996(04)
阮蕾.秦方.阎亚非
高血压病现状及问题:成都7288例人群分析 [其它论文]
-高血压杂志2002(10)
Law M.Wald N.Morris J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to prev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oke:a new preventive strategy
2003
Lawes CM.Bennett DA.Feigin VL
Blood pressure and stoke: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
2004
463.
464.
缺血预适应:心肌声学造影的评价及心肌灌注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新方法心肌声学造影(MCE)在缺血预适应(IP)研究中的价值及IP过程中心肌显影动态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前降支动脉套扎建立IP开胸犬模型,在1小时的长缺血前预缺血和再灌注各5分钟,反复4次,并于再灌注2小时进行经静脉MCE,继而取出心脏用Evan氏蓝和TTC染色,分析两者所代表的坏死面积占缺血危险区面积的百分比(AN%)关系。同时,分别于基础、缺血前、缺血1小时、再灌注0.5小时和2小时行MCE,测量结扎区MCE缺损面积进行前后比较,并与缺血再灌注(IR)对照组比较。结果:(1)MCE与组织染色法所测的AN%相一致;(2)在IP刺激期,可见最小和最大MCE缺损,其最小所占的百分比(ADmin%)随IP刺激而下降;在再灌注期,IP组ADmin%无变化,而IR组明显升高。结论:MCE可作为研究IP的有效方法,为IP的在体研究并过渡临床提供了新的方法;IP可使刺激期心肌无复流范围相对缩小而再灌注期无复流无扩大。 相似文献
465.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和糖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成都地区慢性病防治项目的现况调查资料,分析年龄40岁及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数据,比较高血压前期与正常血压人群的糖脂代谢情况,并进一步分析高血压前期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高血压前期组空腹血糖受损、单纯性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以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高血压前期组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LDL-C和低HDL-C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老龄、肥胖、餐后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都是高血压前期的危险因素(P<0.05),女性和HDL-C升高是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其中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制的因素。结论高血压前期与糖脂代谢关系密切,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成都地区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高且更易发生糖尿病和血脂紊乱。尽早对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前期和糖脂代谢干预,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和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6.
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成都城乡地区40~79岁中老年人口4685例,进行血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测,已确诊糖尿病患者只测空腹血糖,开展问卷调查.比较高血压及非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获取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单纯性糖耐量异常及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情况,分析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53.4%)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25.1%);若不行OGTT,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72.9%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54.4%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年龄、一级亲属糖尿病史、超重或肥胖为成都地区中老年男性高血压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育锻炼、文化程度高为保护因素;年龄、一级亲属糖尿病史、腹型肥胖、高TG血症为成都地区中老年女性高血压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地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超过半数合并糖代谢异常,需要通过OGTT及时发现这些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适当运动,了解糖尿病相关的保健知识以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及高TG血症等代谢性因素,对于减少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7.
目的 评估并介绍经皮心肺支持技术系统,并附1例成功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应用经皮心肺支持技术成功救治1例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外相关献,介绍应用指南,总结该项技术的使用方法。结果 整个系统建立过程在20min内顺利完成,持续经皮心肺支持92h58min。患在应用经皮心肺支持后病情逐渐平稳,脱机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完全康复出院。结论经皮心肺支持技术不仅是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的有效治疗手段,而且可在许多心、肺急症中应用。该技术无需开胸,操作简单方便,在床旁15—20min即可建立,是目前最有前景和最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急救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468.
实验性顿抑心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顿抑时心肌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方法 制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不同阻断时间(15min和60min)后再灌注犬心肌顿抑模型,在不同观察时间点静脉注射含全氟丙烷声振白蛋白微泡造影剂,采用二次谐波成像和间歇发射技术行心肌声学造影。由主动脉根部分别注射乙酰胆碱(ACH)和硝酸甘油(NG)后重复心肌声学造影,并计算用药后/前二维超声上所示心肌灰阶峰值比值(PVIR)和顿抑区与正常区心肌灰阶峰值比值的比值PVIRR。心肌标本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1)LAD阻断15min组再灌注早期NG-PVIR和ACH-PVIR明显减低,但分别在再灌注60min和120min时恢复至结扎前水平;(2)LAD阻断60min组再灌注早期NG-PVIR减低,至再灌注120min时才恢复到结扎前水平,而再灌注ACH-PVIR明显减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虽有逐渐回升趋势,但至再灌注120min仍未恢复至结扎前水平;(3)两组PVIRR的变化与PVIR一致,唯恢复稍慢;(4)LAD阻断15min组心肌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而LAD阻断60min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内皮细胞间连接间隙稍增宽。结论 顿抑心肌微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缺血时间较长则还有微血管结构改变,其受损的细胞主要是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69.
目的:观察对比小剂量米安色林和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验证药物治疗失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宁夏中医研究院睡眠医学门诊入睡困难为主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米安色林7.5 mg/d;对照组:艾司唑仑片1/d,夜间睡前空腹。治疗初期每组每周1次睡眠卫生教育和适当的门诊心理疏导。每周用AIS观察评估1次药物疗效记录1次不良反应。观察组4周后检查1次血常规,观察白细胞变化。结果:1) 2组睡眠因子评分在治疗后均叫治疗前减小,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间因子同期比较:入睡时间观察组在第1周至4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1.70±0.70/0.10±0.31,1.03±1.10/0.13±0.35,1.03±1.10/0.17±0.38,1.00±1.08/0.57±1.01),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在第1周、第2周、第4周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0.73±0.91/0.23±0.43,0.50±0.63/0.23±0.43),(0.37±0.61/0.66±0.80,0.47±0.77/0.67±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提示观察组改善入睡时间及治疗初期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效果差,但后期效果较对照组好。3)观察组初期有不良反应,主要是头晕思睡、不宁腿样症状、体质量增加。结论:SDM治疗慢性失眠有效;与艾司唑仑比较,改善入睡时间较艾司唑仑差,最终增加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较艾司唑仑好。SDM临床应用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