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先采取后路切开术,进行复位,再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内固定,最后选择性实施椎管减压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平均随访3.5年,38例患者术后的Frankel分级评分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平均增加了1~2级.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选择性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32.
黄拥军  邹毅  王建国 《贵州医药》2005,29(4):350-350
小腿严重而复杂的开放性骨折并胫前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大多需要应用皮瓣移植或移位修复。自1999年3月至2004年8月应用近或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胫前皮肤缺损8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3.
黄拥军  韩联  邹毅 《颈腰痛杂志》2007,28(3):207-208
目的 报告后路短节段USS椎弓根螺钉治疗L3-5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2006年,共收治下腰椎骨折22例,主要损伤节段,L3骨折12例,L4骨折8例,L5骨折2例,其中有1例为L4-5脱位.按AO进行骨折分类,A类(压缩)17例,B类(分离)2例,C类(扭转)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前、术后分别测量病变椎体高度及病变节段前凸角;CT片测量椎管占位率;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随访4个月-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伤椎椎节高度为正常椎体的30%-60%,术后恢复至70%-90%,平均83%,术前腰椎前凸角34.40[英文作者]7.50,术后38.10 7.50.术前Frankel评分3.5分,术后4.3分.结论 对于严重的下腰椎骨折脱位,采用USS椎弓根螺  相似文献   
34.
皮褶厚度是人体皮下脂肪分布状况的客观现状,皮褶厚度的发育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皮褶厚度的差异能反映人群的遗传、内分泌、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及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能为研究人体发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近年来通过测定皮褶厚度研究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规律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1-14],连南县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县.笔者选择广东省连南县瑶族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邵象清人体测量方法[1 5]测量瑶族青少年的皮褶厚度,并对其随年龄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的行程和冈上肌干支入肌点,为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成人上肢标本,观察肩胛上神经及其分支冈上肌支的走行、分段、体表定位和冈上肌支入肌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上横韧带前段的肩胛上神经主干长4.03~5.23(4.36±0.60)cm,外径2.21~4.45(4.22±0.63)mm;骨纤维管内肩胛上神经外径与入管前一样;出管后肩胛上神经的分支冈上肌干支长1.24~0.90(3.78±0.23)cm,外径为0.54~2.01(1.82±0.20)mm。冈上肌干支入肌点距孔后为1.15~2.01(8.22±5.20)mm。结论①肩胛上神经行程较长,穿越骨纤维管位置恒定,易发生卡压,其体表定位位于距离肩峰最外端约6 cm处。②冈上肌干支伴血管行走,距孔后约1 cm入肌体,位置相对恒定,其体表定位相当于锁骨锥状结节的后方约3 cm处,入肌内分有前、中、后三支。  相似文献   
36.
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42例急性手部屈伸肌腱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用DL-乳酸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包绕肌腱缝合端,对照组不使用可吸收性防粘连膜,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Kessler改良法修复,所有病例术后均行石膏托外固定。鼓励患者早期做手指活动,三周后拆除石膏托,行主动性手指屈伸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2~10个月,平均4.6月。屈肌腱修复后的功能用TAM系统评定法评定,伸肌腱功能恢复用Miller分级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96.08%(49/51),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51.11%(23/45)。结论 可吸收性防粘连膜临床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肌腱吻合术后粘连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7.
黄拥军  韩联  邹毅  苏俊  王建国 《右江医学》2007,35(2):182-183
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截瘫,经证实脊髓压迫多数来自椎体后方碎骨及破裂的椎间盘。采用前路减压比后路间接减压更充分,因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000年7月~2006年8月,笔者应用Z-Plate内固定系统前入路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术)和小切口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点及适用范围。方法:对资料完整的110例行MED术或小切口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MED术(MED组)56例,男37例,女18例,平均年龄39.6岁(28~63岁),病变节段:L4-530例,L5S123例,L4-5、L5S1双节段3例;小切口术(小切口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3岁(26~73岁),病变节段:L4-527例,L5S121例,L4、5、L5S1双节段6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镇痛药使用、平均住院日、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MED组和小切口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3.5、15.3个月,MED组与小切口组比较,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镇痛药使用、平均住院日均显著少于小切口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小切口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临床疗效参照Macnab标准评定,MED组:优37例,良13例,可6例;小切口组:优33例,良12例,可6例;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小切口手术比较,MED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恢复快等优点,小切口手术也具有其优势及适应症,临床应用中应掌握手术指征,采用合理术式,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39.
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分别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cage(A组)和钛网(B组)植入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40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食管瘘及内固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组病例JOA评分均有改善,A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3.76±0.74)分和(14.67±0.64)分、B组术后3d及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36±0.75)分和(14.74±0.67)分,均较术前A组(7.95±0.82)分、B组(8.35±0.61)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像学显示2组病例均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准确。结论: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性好,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0.
项菁  刘君  黄拥军 《现代保健》2010,(18):18-19
目的探讨腰椎病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表达水平及其直腿抬高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检测35例腰椎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物中肿瘤坏死因子Ⅸ和分泌因子表达水平,CT测量突出组织的突出指数(ST),并分别与患者的直腿抬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椎间盘突出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7.03±1.22)pg/g和分泌因子水平(15.97±4.14)Pg/g分别与直腿抬高程度(32.98°±11.64°)呈明显负相关(r1=-0.563,r2=-0.864,P〈0.01);突出物相对大小sT值(19.57±5.60)%与直腿抬高程度间(32.98°±11.64°)没有统计学相关性(r=0.19,P〉0.05)。结论腰椎病突出椎间盘的物理压迫作用并非直接病因,局部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分泌因子加剧了椎间盘的退变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