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3篇
临床医学   177篇
内科学   7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67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56篇
综合类   460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37篇
  5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1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70例隐匿性阴茎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采用改良Devine术治疗)和常规组(采用传统Devine术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阴茎长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患儿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的手术出血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改良组和常规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患儿的阴茎长度大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患儿手术后阴茎延长长度值大于常规组(P<0.05);手术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改良组患儿手术效果优于常规组患儿(P<0.05);改良组患儿的手术并发症率(20.00%)低于常规组(45.7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隐匿性阴茎采用改良Devine手术治疗具有手术效果肯定,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初次行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时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TKA的148例(168膝)糖尿病患者资料,男32例(36膝),女116例(132膝);年龄49~80岁,平均(67.2±8.1)岁;骨关节炎136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患者均存在跛行和膝关节疼痛。116膝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10.1±4.9) mmol/L,尿糖 (-) ~ ( +++ )。经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待患者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时行TKA。结果 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平均(7.2±1.2) mmol/L,餐后2 h血糖平均(11.0±1.8) mmo/L。手术时间平均(72±19) min,术后引流量平均(213.1±101.0) ml,总失血量平均(771.4±97.2) ml。12例患者输血,输血率8.1%(12/148)。术后下肢血管彩超示5例患者小腿肌间静脉形成血栓,但无一例形成深静脉血栓。随访时间6.1~14.4个月,平均(9.4±2.9)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假体松动、移位或翻修。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8±14.3)分提高到术后(92.1±6.1)分,其中优120例,良48例;优良率为100%。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平均77.2°±19.3°增加到术后109.9°±11.1°。无一例发生深部感染。结论 糖尿病患者初次行TKA时,如围手术期全面评估心肺情况,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感染,则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并无更高的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Survivin及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43例胆管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收集同期行胆肠内引流术和胆管修复的12例肝内外胆管结石和胆管损伤患者的正常胆管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胆管癌及正常胆管组织中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Survivin及COX-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对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3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STAT3、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 (30/43)、65.1%(28/43)、72.1% (31/43)、79.1%(34/43),在正常胆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12)、8.3%(1/12)、16.7%(2/12)、41.7%(5/12).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36,9.811,4.679,P<0.05).p-STAT3、Survivin、COX-2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局部浸润转移有关(x2=14.700,5.959,4.075,P<0.05);p-STAT3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神经侵犯有关(x2=10.384,P<0.05);Survivin、COX-2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患者肿瘤神经侵犯无关(x2=2.718,3.024,P>0.05);p-STAT3、Survivin、COX-2蛋白表达与胆管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无关(x2=0.148,0.720,1.835,1.040,0.236;0.001,0.009,0.029,1.863,0.197;0.433,0.686,0.002,2.974,0.029,P>0.05).Survivin及COX-2蛋白的表达与p-STAT3呈正相关(r=0.524,0.583,P<0.05).43例胆管癌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哮喘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磷酸水(21∶79);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苦杏仁苷的线性范围为0.161 43.228μg,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02%,RSD=0.8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9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治疗时给予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手术治疗时给予"Y"型钢板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出院后随访12个月并记录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13±1.21)d,对照组(14.02±1.1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5.42%,对照组优良率6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8.33%,对照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2.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时,双锁定钢板内固定与"Y"型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术后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和远期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本院133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采用气钻、铣刀开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36例采用手摇颅钻、线锯开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后手术侧手术时间,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行非预期再次手术22例,其中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7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18±21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5例。对照组非预期再次手术15例,先手术侧再次手术12例(后手术侧手术时间144±25分钟),后手术侧再次手术3例。观察组死亡25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的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先手术侧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均显著高于后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中,“重力-时间”因素及后手术侧开颅时产生的暴力对先手术侧脑组织的损伤是导致术中医源性损伤的主要原因。先进手术器械的合理使用及脑保护理念的始终贯彻,能显著减少术中脑组织医源性损伤,降低术后非预期再次手术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门诊局麻下行输尿管下段弹道碎石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07月至2013年04月采用输尿管下段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224例的临床资料。门诊组116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术前10 min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75 mg肌注,生理盐水250 mL+间苯三酚80 mg静脉滴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30 mg尿道表面麻醉,行弹道碎石术,91例留置双J管,25例因入镜容易、取石容易、无输尿管黏膜损伤不留置双J管,全部不留置尿管。住院组108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均留置尿管及双J管。结果 门诊组112例患者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2例女性患者因术中结石上移到输尿管上段,1例男性患者入镜困难,腰部疼痛明显及1例男性患者术中尿道括约肌收缩明显,均加用咪达唑仑强化后完成手术。住院组全部顺利完成手术。门诊组与住院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5.32±1.26)d、(8.36±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门诊组与住院组的费用分别为(2 800±132)元、(5 500±34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局麻下行输尿管下段弹道碎石术,简单方便,实用可行,医务人员可减轻工作量,患者可节省治疗时间及费用,值得在开展输尿管镜技术成熟的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估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前瞻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5例CTEPH患者,均接受BPA治疗,其中男10例、女1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PA治疗前后患者脑尿钠肽(BN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6 min步行实验(6WMD)、右心室基底内径、WHO心功能分级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25例患者共接受50次BPA治疗,12例治疗次数≥2次,其mPAP由术前的(50.4±9.9)mmHg(1 mmHg=0.133 kPa)下降到(39.9±10.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P<0.001);BNP由术前的(513.5±357.3)pg/ml下降至(106.3±137.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P=0.006);TAPSE由术前的(16.2±2.8)mm增加至(18.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P=0.002,);右心室基底内径由(45.9±6.9)mm减小至(41.2±7.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01,);6WMD由术前的(371.1±86.8)m增加至(467.7±76.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P<0.001);WHO心功能分级由(2.4±0.7)级改善为(1.2±0.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21)。3例患者出现肺动脉损伤,其中2例表现为咯血,行动脉栓塞后咯血停止;本组患者未出现肺水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BPA能改善CTEPH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肺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作为不能手术切除的CTEPH患者的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比研究心肺复苏临床教学方法中现场示范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同一教学班级急诊专业学生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实验组采用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的教学均由同一名教师担任,使用相同的教材。教学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同试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考核项目、考核方法相同。结果: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操作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肺复苏临床教学中采取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优于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0.
胆道镜辅助治疗肝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是胆道外科的一项复杂疑难课题,有报道,国内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为60%~70%[1],仅靠外科手术难于取净治愈,虽然手术方式几经改革,且手术有越做越大的趋势,但其手术效果至今不甚满意.加之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合并症和死亡率肯定较前次为高,最后导致胆道反复感染,胆汁性肝硬变,肝肾功能衰竭,甚而死亡,成为良性病的"不治之症"[1],使病人处于绝望境地,临床亟待解决;胆道镜的出现为其带来曙光,不仅可以微创地治疗胆道残余结石,而且术中应用还能够最大限度的较少结石残余,故重视和提高纤维胆道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的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