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 Ps可分为潜在MTr Ps和活化MTr 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  相似文献   
82.
跟骨为人体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 ,承担 4 5 %的人体重量。跟骨骨折为最常见的跗骨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 2 % ,占跗骨骨折的 6 0 % [1,2 ] ,其 75 %为关节内骨折。由于损伤机制和骨折类型复杂 ,关于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争论较大 ,过去大多采取非手术治疗 ,致残率达 2 0 %以上。Maryland[3 ]指出没有一种骨折像跟骨关节内骨折那样带来 30 %~ 70 %的足部功能障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 ,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内外骨科界同道的重视和认可 ,我院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分别采用克氏针和跟骨可塑钛…  相似文献   
83.
胫骨远端骨折临床上十分常见,因其周围软组织少,血液供应差,邻近关节,固定比较困难,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方法。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胫骨远端骨折41例,其中32例应用AO三叶草钢板和匙形钢板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对肩周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触发点针刺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04/2004-10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30例。肩关节前屈、外展受限。应用1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肩周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痛点进行针刺治疗,每隔7~12d1次,治疗两三次。并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牵张锻炼,3次/d。治疗后3个月采用自拟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共为8分,1分为无痛,8分为受累肌疼痛较重,整个肩关节活动受限,夜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40±0.67),(5.90±0.99)分,t=48.7,P<0.01]。②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平均外展、前屈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前(113.4°比46.3°,98.4°比33.5°)。结论:针刺治疗肩周肌筋膜炎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改善因其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腰椎结核病灶和腹后壁脓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利用腹腔镜、内镜手术器械和自制气囊在屏幕监视器下行 7例腰椎结核和 2例腰大肌脓肿的病灶清除术。结果  9例中 8例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平均出血 <10 0~ 15 0ml,患病症状体征消退 ,影像学评价病灶清除彻底 ,近期随坊疗效满意。结论 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手术损伤大的缺点 ,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躯干前屈和后伸运动过程提放体前和体后重物时腰腹臀肌的肌电活动规律和人体运动学特征。方法 10位正常健康的男性受试者直腿站立于试验平台内提放体前后的重物,同时监测双侧腰腹臀10块肌肉的肌电活动、躯干角运动和足底力系变化。分析肌电平均振幅、肌肉做功百分比和足底中心压力(center of pressure,COP)的位移,并进行常规的参数统计分析。结果重物在前时,背肌活动较强,并且负重后背肌做功百分比增大,腹肌活动减小;重物在后时,腹肌活动较强,背肌和腹肌的做功百分比接近相等,负重后腹肌的做功百分比增大,背肌活动减小;臀中肌负重后肌电活动增加,但做功百分比基本一致。结论躯干在前屈后伸的动态动作中,肌肉活动随负载大小、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前方负重时背肌主动,腹肌拮抗;后方负重时腹肌主动,背肌协同。臀中肌在动态任务中起的是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7.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肌肉慢性损伤和疼痛疾病的症状,目前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手段和电生理研究,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研究还较少,较为著名的是Simons在1999年提出的“整体假说”。此假说全面地介绍了可能引发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各种因素,指导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治疗并且为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针刺和拉伸灭活膝关节周围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和缓解行走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在疼痛门诊治疗的108例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资料。男35例,女73例,利用针来回穿刺膝关节周围触发点,要求引出肌肉的局部抽搐反应。针刺治疗后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拉伸锻炼,拉伸的幅度以患者可耐受肌肉拉紧的酸痛为止,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对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测量和行走时疼痛的VA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年后随访95例无疼痛。VAS评分,从治疗前重度7.6±0.5,中度4.9±0.7,下降至1年后随访的轻度1.9±0.6和无痛0.3±0.2。结论:对膝关节周围肌针刺和拉伸灭活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以缓解膝骨性关节炎造成的行走疼痛。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TrPs)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体外注射PGF2α观察其对触发点肌电活动的影响,探究PGF2α与触发点的关系。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造模组(MG组)、生理盐水组(SG组)和PGF2α组(PG组),每组10只。除CG组外,其余三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8周,恢复4周,检测受累肌结节、紧绷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性电位;CG组正常饲养12周。12周后ELISA法测量各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之后分别对SG组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PG组局部肌肉注射PGF2α,CG组和MG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和模型对照不注射任何物质。干预后即刻记录各组静息状态下的自发性电活动。结果:与CG组相比,其余三组大鼠血清PGF2α浓度均显著性增加(P0.05)。给药后即刻,MG组、SG组和PG组大鼠均能记录到异常的自发电位,对照组大鼠基本无电活动,肌电波形形似一条直线。与CG组相比,MG组、SG组和PG组的肌电波频、波幅以及波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组显著高于MG组和SG组(P0.05)。MG组和SG组之间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GF2α能增加触发点肌纤维的肌电活动,促使触发点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90.
摘要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 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 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