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研究躯干侧屈时,负重或非负重情况下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和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方法 应用B型超声波导入肌内线性电极,测量5位正常男性和1位正常女性在C7-S1侧屈、负重和非负重情况下的八块同侧和对侧腰背肌、腹肌的肌电信号,标准处理和量化肌电信号,计算双侧肌的协同活动率。结果 除腹直肌外,对侧肌的肌电强度随着侧屈角度和负重的增加而增加;同侧肌肌电活动较低,仅腹部肌肉与躯干位置、负重有协同增加的趋势。同侧和对侧腹肌的协同活动率大于腰背肌。腹横肌的活动与传统认识不同。 结论 大多数腰肌的肌电反应取决于躯干侧屈的位置和是否负重。腹肌较其它躯干肌有更多的协同活动,提示在侧屈和单侧负重时,肌对脊柱稳定性起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重庆市体育局直管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疼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重庆市体育局直管包括田径、武术、跳水、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以及古典摔跤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161名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触诊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躯体疼痛及肌筋膜触发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运动项目研究对象的疼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0.91%,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1.67%(P0.05)。运动年限5年和运动年限≥5年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8.24%和94.74%(P0.05)。随着运动等级的提升,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运动等级与其疼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存在线性相关(P0.0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存在腰腹部、膝关节疼痛人数在总疼痛人数中占比较高。且在纳入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研究对象腰腹部肌肉和股四头肌都存在高的触发点发生率。结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以及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疼痛发生率差异并不显著。运动员疼痛部位与运动专项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腰腹部、膝关节疼痛发生率在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中都较高。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因素,现将该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4.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又称肌筋膜炎,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形成原因包括各种急慢性损伤、营养缺乏、遗传及心理压力等。其临床症状包括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的牵涉痛、关节活动受限及一些自主神经反应,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灭活触发点是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关键,治疗方式包括针刺、注射、肌肉能量技术及超声等,其中缺血性按压因其非介入性、安全可靠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上,其是通过治疗者手指或借助其它器械对触发点处进行持续按压,依靠力学的作用松解挛缩的结节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本文就缺血性按压的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按压有着比对照组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与其它治疗方式相比,不同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5.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46.
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合并有程度不一的平衡功能障碍,易引起患者运动功能失协调,站立、行走及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我们根据生物神经反馈机理,于2002年1月~2002年10月期  相似文献   
47.
肩周筋膜炎的触发点针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肩周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触发点针刺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04/2004—10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30例。肩关节前屈、外展受限。应用1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肩周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痛点进行针刺治疗,每隔7~12d1次,治疗两三次。并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牵张锻炼,3次/d。治疗后3个月采用自拟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共为8分,1分为无痛,8分为受累肌疼痛较重,整个肩关节活动受限,夜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40&;#177;0.67),(5.90&;#177;0.99)分,t=48.7,P〈0.01]。②患者肩关爷活动度:治疗后平均外展、前屈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前(113.4&;#176;比46.3&;#176;,98.4&;#176;比33.5&;#176;)。结论:针剌治疗肩周肌筋膜炎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改善因其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48.
49.
湿针针刺法治疗斜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斜方肌触发点疼痛患者门诊较常见,虽经多次封闭、膏药外敷或理疗等治疗,疗效仍然欠佳,并且疗程长。近年来,我们用湿针针刺法治疗肌触发点疼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观察腰背肌内注射利多卡因对分娩时缓解腰骶部疼痛和对产程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 36 0例正常阴道分娩时明显腰痛的初产妇分为利多卡因组 (注射 1%利多卡因 )、笑气组 (笑气吸入 )及对照组 (不做处理 )。镇痛方法实施后 ,观察 3组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相关各项指标。结果 :镇痛后半小时、1小时及宫口开全时利多卡因组和笑气组VAS评分比镇痛前显著下降 (P <0 .0 5 )。利多卡因组和笑气组活跃期、总产程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P <0 .0 5 ) ,自然分娩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 ,剖宫产和阴道助产人数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腰背部肌内注射 1%利多卡因分娩镇痛和缩短产程的效果较好 ,安全、简单 ,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