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0篇 |
综合类 | 11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7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对重庆市体育局直管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疼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为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重庆市体育局直管包括田径、武术、跳水、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以及古典摔跤在内的8个运动项目的161名专业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触诊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躯体疼痛及肌筋膜触发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运动项目研究对象的疼痛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0.91%,年龄≥18岁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为91.67%(P0.05)。运动年限5年和运动年限≥5年的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8.24%和94.74%(P0.05)。随着运动等级的提升,研究对象疼痛发生率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运动等级与其疼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存在线性相关(P0.05)。在所有运动项目中,存在腰腹部、膝关节疼痛人数在总疼痛人数中占比较高。且在纳入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研究对象腰腹部肌肉和股四头肌都存在高的触发点发生率。结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增加,而不同性别、年龄以及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疼痛发生率差异并不显著。运动员疼痛部位与运动专项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腰腹部、膝关节疼痛发生率在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中都较高。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与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针法,拉伸和实验组相同,两组均每周针刺1次,拉伸每日3次,每次1 min,持续6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 NRS)、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NRS在治疗3周、6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但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和3个月随访,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激痛点与安慰针疗法结合静态拉伸均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前者长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3.
躯干侧屈时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及其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躯干侧屈时,负重或非负重情况下腰背肌、腹肌的肌电活动和稳定脊柱的生理功能。方法 应用B型超声波导入肌内线性电极,测量5位正常男性和1位正常女性在C7-S1侧屈、负重和非负重情况下的八块同侧和对侧腰背肌、腹肌的肌电信号,标准处理和量化肌电信号,计算双侧肌的协同活动率。结果 除腹直肌外,对侧肌的肌电强度随着侧屈角度和负重的增加而增加;同侧肌肌电活动较低,仅腹部肌肉与躯干位置、负重有协同增加的趋势。同侧和对侧腹肌的协同活动率大于腰背肌。腹横肌的活动与传统认识不同。 结论 大多数腰肌的肌电反应取决于躯干侧屈的位置和是否负重。腹肌较其它躯干肌有更多的协同活动,提示在侧屈和单侧负重时,肌对脊柱稳定性起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44.
45.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又称肌筋膜炎,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常见的软组织疼痛疾病,形成原因包括各种急慢性损伤、营养缺乏、遗传及心理压力等。其临床症状包括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的牵涉痛、关节活动受限及一些自主神经反应,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灭活触发点是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关键,治疗方式包括针刺、注射、肌肉能量技术及超声等,其中缺血性按压因其非介入性、安全可靠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上,其是通过治疗者手指或借助其它器械对触发点处进行持续按压,依靠力学的作用松解挛缩的结节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本文就缺血性按压的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按压有着比对照组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与其它治疗方式相比,不同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6.
肩周筋膜炎的触发点针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肩周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触发点针刺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04/2004—10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30例。肩关节前屈、外展受限。应用1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肩周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痛点进行针刺治疗,每隔7~12d1次,治疗两三次。并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牵张锻炼,3次/d。治疗后3个月采用自拟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共为8分,1分为无痛,8分为受累肌疼痛较重,整个肩关节活动受限,夜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40&;#177;0.67),(5.90&;#177;0.99)分,t=48.7,P〈0.01]。②患者肩关爷活动度:治疗后平均外展、前屈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前(113.4&;#176;比46.3&;#176;,98.4&;#176;比33.5&;#176;)。结论:针剌治疗肩周肌筋膜炎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改善因其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48.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49.
50.
20世纪 5 0年代出现了带锁髓内钉后 ,涌现出不同类型的新型带锁髓内钉 ,使骨折病人的髓内钉治疗的适应症扩大了 ,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我科应用德国产的aap凹槽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 15例 ,效果满意。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 12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3~ 62岁 ,其中胫骨骨折 13例 ,股骨骨折 2例 ,骨折按AO分类[1] A1型骨折 3例 ,A2型骨折 2例 ,B1型骨折 5例 ,B2型骨折 4例 ,C2型骨折 1例。1·2 材料 髓内钉我们选用德国产aap钛合金凹槽交锁内钉胫骨钉为 7mm、8mm。股骨钉为 10mm的髓内钉 ,安装时配有精确的远端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