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6例病人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成20例采用梅花针叩刺疼痛部位、拔罐,并加用艾盒灸,每次治疗30~40m in,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对照组16例仅采用刺络拔罐而不加艾炙,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刺络拔罐基础上配合艾灸可以提高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应。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构建表达幽门螺杆菌(Hp)的外膜蛋白omp22和黏附素hpaA融合基因的重组蛋白质候选菌株,为Hp疫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用PCR方法扩增出带3个甘氨酸残基柔韧接头的融合基因omp22-hpaA,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转化大肠杆菌(E.coli TB1),用IPTG诱导目的基因表达,SDS-PAGE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Western Blot鉴定其免疫原性. 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omp22-hpaA融合基因片段由1326 bp组成,为编码44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接头序列GGTGGAGGC已成功地插入omp22-hpaA融合基因中;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u,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全菌总蛋白的20%. 结论:成功克隆并构建了omp22-hpaA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将10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及针药结合组,观察3组t临床疗效和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检测结果。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和针药结合组在总有效率与TCD检测指标方面,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而针刺组与针药结合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分析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60岁及以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0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并对临床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0例男女比为1.16∶1,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早期94.97%的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25.70%淋巴细胞计数减少,43.57%淋巴细胞百分比减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中除咳痰在轻症和重症病例中有统计学差异(χ2=5.13,P=0.023)外,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年新冠肺炎病例重症率和病死率均与年龄和基础性疾病有较大关系,积极控制原发病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目的:了解2010年河南省流行的肠道病毒(EV)71型基因特征.方法:筛选2010年河南省分离的EV71型病毒株1株(EV71/Henan/DC/2010),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EV71/Henan/DC/2010与其他EV71病毒株相比,编码区无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5'UTR区和3'UTR区...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建立河南省猩红热发病的ARIMA季节模型,探讨该模型在预测猩红热发病中的应用。方法 以2005-2019年河南省猩红热病例数为基础建立ARIMA模型,并用2019年1-12月的实际发病数进行验证,利用最优模型预测2020年1-12月河南省猩红热发病数。结果 最优模型为ARIMA (2,1,2)(0,1,1)12,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C=7.406,残差序列为白噪声(Ljung-Box=17.234,P=0.141),拟合效果较好。2019年1-12月猩红热月发病数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9.9%,实际值均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95%CI)。预测河南省2020年猩红热平均月发病数为192例,少于2019年的203例,明显多于2020年实际月均病例数47例。结论 ARIMA(2,1,2)(0,1,1)12模型拟合河南省猩红热发病数效果较好,可用于河南省猩红热发病趋势的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分析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的病原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8年河南省登革热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同时采集血清,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IgM和IgG抗体以及病毒RNA;对于病毒RNA检测阳性的样本进行荧光PCR分型诊断和E基因序列扩增,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018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9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来自东南亚地区(25/27,92.6%)和非洲地区(2/27,7.4%),以<45岁中青年农民为主,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输入性病例时间空间分布分散。29例报告病例中NS1抗原和/或IgM检测阳性的22例。8例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6例阳性且基因分型成功,其中登革病毒1型、2型各3例。1例由马尔代夫输入的2型登革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与2008年柬埔寨2型登革病毒JF730046一致性最高,属于AsianⅠ基因亚型。结论 2018年河南省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2017年明显上升,但未引起河南省本地流行。  相似文献   
118.
河南省2017-202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17-202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17-2020年SFTS病例特征进行分析。采集急性期病例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对部分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2017-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 1 767例(疑似病例1 000例、确诊病例767例),累计死亡11例(疑似病例3例、确诊病例8例),平均病死率为0.62%(11/1 767);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12.018,P=0.001)。病例分布在6个城市28个县(区),信阳市报告1 681例,占病例总数的95.13%(1 681/1 767)。病例主要发生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男性发病率(0.38/10万)低于女性(0.54/10万)(χ2=54.855,P<0.001);40~84岁占病例总数的93.44%(1 651/1 767);农民占病例总数的96.10%(1 698/1 767)。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1起。共检测标本1 110份,新布尼亚病毒的平均阳性率为39.19%(435/1 110),不同年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05,P<0.001)。分离到39株新布尼亚病毒中,S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4.76%~99.82%。39株病毒株完整S片段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4株为A基因型、2株为B基因型,3株为D基因型。结论 2017-2020年河南省SFTS以散发为主,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女性、≥ 40岁和农民多发,不同年份新布尼亚病毒阳性率差异较大,新布尼亚病毒主要流行型别为A基因型,但仍需持续开展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19.
目的:对比不同倍比稀释条件稀释血清对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结果的影响,以指导RFFIT在狂犬病防控中的应用。方法:采集65个健康个体和40个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PEP)个体的血清标本,分别进行3倍和5倍倍比稀释,采用RFFIT检测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VNA)水平。结果:3倍倍比稀释时,RVNA检测结果显示:65个健康个体中,63人<0.50 IU/m L,2人≥0.50 IU/m L;40个PEP个体均≥0.50 IU/m L。5倍倍比稀释时,RVNA检测结果显示:65个健康个体均<0.50 IU/m L;40个PEP个体中,34例≥0.50 IU/m L,6例<0.50 IU/m L,这6例PEP个体在3倍倍比稀释时RVNA呈弱阳性,效价在0.50~1.00 IU/m L。结论:以5倍倍比稀释条件稀释血清进行RFFIT检测时灵敏度降低,但是检测结果更能反映个体实际免疫状态,可能更有利于指导狂犬病PEP措施。  相似文献   
120.
孙奎  黄学勇  魏福良 《安徽医药》2015,(8):1487-1490
目的:评价魏氏三辨取穴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针灸组30例用魏氏三辨取穴针灸治疗;西药组30例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分别在针灸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采用 WOMAC 问卷、VAS 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所有数据使用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WOMAC 问卷、VAS 评分、关节功能评分积分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治疗后组间 WOMAC 问卷、VAS 评分比较,针灸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关节功能评分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治疗后针灸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3例;西药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3例,针灸组综合疗效优于西药组(P <0.05)。结论魏氏三辨取穴针灸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