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6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毛德文  刘洁  邱华  黄古叶 《中国药房》2007,18(24):1843-1845
目的:研究解毒化淤中药配方颗粒对肝衰竭模型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阐述其拮抗肝衰竭的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法复制肝衰竭大鼠模型。取Wistar大鼠20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淤中药配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造模完成12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36h后观察各组剩余大鼠的存活率。结果:解毒化淤中药配方颗粒各剂量组能降低肝衰竭大鼠血清的ALT、AST、TBiL、PT水平,显著降低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并呈现量效关系,以高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最佳,其与乳果糖、安宫牛黄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成模后36h,模型组存活率为25%,解毒化淤中药配方颗粒高剂量组为7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解毒化淤中药配方颗粒能减轻肝脏的损伤,改善肝脏功能,提高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其疗效机制与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2.
WANG Xiaoli;HUANG Guye;ZHAO Kaijie;LI Nian(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Nanning 530001,China;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Nanning 530023,China)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自拟疏肝理脾活血散合阿拓莫兰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1例中度脂肪肝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用中药联合阿拓莫兰治疗及单独使用阿拓莫兰治疗 ,疗程 3个月。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影像学的改善及谷氨酰转肽酶 (GGT)、甘油三脂 (TG)改善或复常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对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的疗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疏肝理脾活血散合阿拓莫兰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 ,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细胞凋亡及凋亡抑制蛋白FLIP的影响,进而揭示其治疗肝衰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安宫牛黄丸组、乳果糖组,用D-GalN+LPS腹腔注射构建急性肝衰竭的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小鼠存活率;HE染色法和TUNEL法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FLIP蛋白在肝组织中表达。结果:成模后48h存活率解毒化瘀颗粒组高于其他药物组;肝组织HE染色镜下所见的坏死细胞以点状坏死为主,程度比模型组及其它药物干预组轻微;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解毒化瘀颗粒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与其余药物干预组及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凋亡抑制蛋白FLIP在解毒化瘀颗粒组肝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升高,而在其他药物干预组及模型组中则呈低表达(P<0.01或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能上调内毒素肝衰竭模型肝细胞浆中FLIP的表达,并发挥抑制凋亡效应。提示阻断FADD凋亡信号传递,有可能是解毒化瘀颗粒防治急性肝衰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5.
目的筛选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方案,形成规范化操作过程,提高临床疗效及稳定性。方法选择肝性脑病级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插管深度(15cm、20cm、30cm)、保留时间(30min、60min、120min)、药液温度(36℃、40℃、45℃)、灌肠后体位(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4因素3水平,利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将患者分为9组,以肝性脑病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h)为观察指标,筛选出最佳的组合方案。结果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方案为大黄煎剂(醋制大黄30g,乌梅30g)加温至40℃,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将肛管轻柔插入直肠30cm以上,缓慢注入药液,拔管后用手掐住臀部向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5min,操作完毕后患者转为右侧卧位,使药物在肠内尽量保持120min以上。结论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最佳条件为:灌肠液保留时间120min,插管深度为30cm,保留灌肠药液温度为40℃,灌肠后右侧卧位;其中灌肠药液保留时间为影响临床疗效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有关毒浊理论的中医文献,初步界定"毒浊"的基本概念,并探讨"毒浊"作为病因与慢性重型肝炎发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慢性重型肝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观察3种方案治疗肝性脑病(HE)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优化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治疗HE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360例(HE)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3组:优化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方案组(A组)、乳果糖常规灌肠技术方案组(B组)、内科常规治疗组(C组)。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护理及内科常规治疗、相应治疗等,7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数字连接试验(NCT)、HE的分级改善、血氨(NH,)及肝功能指标等变化。结果:苏醒时间A组最短,B组次之,C组最长,A组与B组、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患者清醒5天后进行NCT,A组患者所需时间最少,B组次之,c组最长,A组与B组、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住院平均费用,A组仅为C组的73.1%,各组组问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3组患者的NH,明显下降,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均较前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o.01);且A组NH,下降的幅度最大,肝功能指标TBil、ALT改善最显著,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O.05)。治疗后3组患者HE分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组HE分级改善程度最显著,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优化中药保留灌肠技术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HE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8.
综述并分析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及血府逐瘀汤一系列柴胡类方治疗早期肝硬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和收集柴胡类经方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研究成果,在梳理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柴胡类方对于早期肝硬化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HBV)肝硬化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基于随机性、双盲性、对照性对照方法,纳入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且符合六经辨证属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的患者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42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次,1次/日;治疗组(42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 mg/次,1次/日;联合调肝化纤丸10 g/次,3次/日,疗程为36周。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肝功能改善情况、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测定硬度值(LSM)、HBV-DNA载量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等。[结果]治疗前,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HBV-DNA、LSM、中医症候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经36周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均较基线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ALB均较基线升高,治疗组升高较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转阴率(<200 IU/mL)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SM及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可显著改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降低肝脏硬度及DNA载量,延缓肝硬化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0.
2002年2月-2004年10月,笔者采用中药柴芍四君子汤加味结合西药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88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45例进行比较,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