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8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Gustavo  Saposnik  Bryan  Young  Brian  Silver  Silvia  Di  Legge  Fiona  Webster  Vadim  Beletsky  Vivek  Jain  孙伟平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5,24(5):271-276
背景:急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关注的焦点为3个月时神经功能的改善。很少研究分析24小时结局。早期准确预测不良预后可以影响临床治疗和出院计划。目的:评价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指标及其与3个月时不良预后的关系。设计、地点和参试者:对一所大学医院1999年1月至2003年3月连续收治的接受rt—PA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参试者来源于安大略省一个主要城市的2个学术中心和7个县的33家附属医院。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无改善定义为在24小时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基线水平改善≤3分。3个月时不良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5分或死亡。结果:216例接受rt—PA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中,111例(51.4%)在发病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卒中严重程度因素后,人院时基线血糖水平(血糖〉144mg/dL[8mmol/L]的优势比[OR],2.89;95%CI,1.40~5.99)、皮层受累(OR,2.66;95%CI,1.36~5.20)以及治疗开始时间(治疗每延迟1分钟的OR,1.01;95%CI,1.0~1.02)是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独立预测指标。3个月时,43例患者(20.2%)死亡;在170例幸存者中,75例患者(44%)预后不良。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卒中严重程度因素后,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是不良预后(OR,12.9;95%CI,5.7—29.6)和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OR,7.5;95%C1,2.9~19.6)。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14.5天比9.6天,P=0.02)。结论: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与3个月时预后不良和死亡相关。高血糖、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和皮层受累是24小时神经功能无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2.
交感皮肤反应在诊断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交感皮肤反应(SSR)在诊断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主诉有感觉异常但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38例糖尿病患者及30名健康人四肢进行SSR检查,并分析、比较SSR潜伏期.结果 38例患者的患肢中,37肢SSR潜伏期延长,21肢SSR未引出,94肢SSR正常.健康对照组30名(120肢)均引出SSR.患者组双上肢、双下肢SSR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P波潜伏期明显长手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健康对照组SSR检查结果建立正常值,患者上肢SSR异常率38%,下肢异常率51%,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患者中有28例至少有一肢SSR异常,异常率为74%(28/38).结论 SSR检查可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小纤维功能异常,为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通过对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20例在64排CT灌注结果的分析,以验证其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的效果。方法:40例发病时间小于24h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2 ̄4粒,每日3次,用药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的20例仅常规治疗。2组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做64排CT灌注成像检查并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异常区域面积自身对比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流灌注异常区域变化程度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流灌注异常区域面积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后显示,第二次灌注显示比第一次灌注成像时显示的血流灌注异常区域减小显著,P<0.05,XT>XC。结论:通过CT灌注成像、后处理图像上面积大小的比较,说明通心络胶囊在改善梗死区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的供血、促进梗死区周边神经细胞的生长与修复、增强神经细胞代偿功能、防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确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4.
背景:颈椎退行性变等造成的骨质增生可能会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在头位改变时更易于出现症状,迫使患者处于强迫头位。目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观察与头位改变相关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后循环血流改变的关系。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科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对象:2003-03/2004-05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科的椎基底后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0例。方法:以头中位大脑后动脉前段血流速度为基值。比较头左转、右转、前屈、后仰时血流速度变化,并观察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进行个体本身,组内、组间显著性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对象不同头位改变时血流速度变化差值,并观察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结果:在监测中出现症状者9例,无症状11例。正常对照组头左转、右转与后仰时血流改变与自身头中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头前屈时显著下降(P<0.05),无1例出现临床症状。监测时转头出现症状组患者头前屈时血流下降与自身头中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头后仰时血流下降与自身头中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监测时转头无症状组头左转和后仰血流下降差值与自身头中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连续观察大脑后动脉血流在不同头位改变时出现的改变,可以客观评价颈部活动引起椎动脉血流下降程度及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5.
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血压-自动调节和脑血管运动反应性两方面。评价脑血流自身调节情况可以了解脑小血管的储备能力,预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改善脑血液供应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 11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术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并观察Willis环和眼动脉的血流方向。结果 术后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显著减慢 [术前 (2 91.70± 65 .2 5 )cm /s ,术后 (10 0 .85± 3 5 .68)cm /s ,P <0 .0 0 1] ,血流量显著增加 [术前(2 0 8.19± 49.94)ml/min ,术后 (3 83 .68± 3 7.2 6)ml/min ,P <0 .0 0 1] ;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略有增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术后侧支循环的反向血流转化为正向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通过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的测定及颅内侧支循环的观察 ,可有效评价手术对改善同侧脑血液供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研究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微栓子监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高凝状态相关性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头MRI、TCD微栓子监测,总结分析其特点。结果 共收集22例患者。均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急性起病,包括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偏盲、皮质盲。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如下:系统性恶性肿瘤1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重度,HCY50μmol/L)5例,肾病综合征2例,抗磷脂综合征2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例。18例在卒中发病后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才被首次确诊。DWI示多发急性梗死灶,不符合单一动脉供血区,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病灶累及大脑半球脑叶皮层/皮层下22例,深部12例,小脑10例,脑干2例。22例行微栓子监测者10例阳性。结论 对于非单一动脉供血区多发急性脑梗死,要注意筛查高凝状态相关性基础疾病,高凝状态和微栓塞可能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8.
大部分卒中后患者都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但是近来阿司匹林相关的脑出m引起了大家关注,特别是在中国人群,已经有很多二级预防和社区人群调杳资料都显示脑出血的发病率较西方人群高.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同样都是血小板抑制剂,但是作用途径不同,它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提高血小板内环一磷酸腺苷(cAMP)水平,增加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由于cAMP在体内还分布于其他细胞,所以还有血小板以外的作用靶点.本研究目的旨在比较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长期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9.
TCD诊断颅内脑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TCD诊断颅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和诊断的可靠性。资料和方法:选用浙江大学附一院1140例行TCD检查且颞窗良好的患者,同时记录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一般情况,利用SPSS9.0统计学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计算高血压(HT)、糖尿病(DM)、同患两种疾病(MIX)和不患这两种疾病(Nor)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频率,X2或Fisher检验HT、DM和MIX与Nor患者狭窄频率的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其中10例在TCD检查后3天内行MRA或/和DSA检查,比较TCD和MRA/DSA的一致性。结果:TCD诊断HT、DM、MIX和Nor患者MCA狭窄的频率分别为9.3%、8.9%、20.4%和1.8%(其余血管从略);HT、DM和MIX远较Nor患者有更高的MCA狭窄频率(X2=30.8,P<0.05、P=0.007、P=0.000);HT和DM是引起MCA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MCA,TCD检查与MRA/DSA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TCD技术对颅内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可靠的。TCD检查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高危因素,引起较高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脑干听诱发电位(BAEP)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诊断中的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临床诊断VBI眩晕的患者及98例对照组进行TCD和BAEP检测。结果:VBI组TCD异常率为80%,X^2检测差异有显著意义;BAEP异常率为82.5%,X^2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TCD与BAEP检测相结合利于VBI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