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SAH后的脑积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并对3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行头颅CT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治疗采用脑室外引流术1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25例。结果 全组均被诊断为脑积水。经治疗后临床状况改善情况:明显改善31例,好转5例;CT扫描显示脑室情况:正常29例,明显缩小5例,稍缩小2例。临床治愈34例。2例复发者经2次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以形成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脑积水;CT是诊断脑积水首选的主要方法;根据不同类型对脑积水进行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急性肠梗阻分为急性肠梗阻组和非急性肠梗阻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48例行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35例(14.11%)发生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组),213例(85.89%)未发生急性肠梗阻(非急性肠梗阻组)。两组性别、肿瘤直径、胃肠手术史、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肠梗阻组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发生率均高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而术后生长抑素使用率低于非急性肠梗阻组(P<0.05);其中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64、3.149、2.895,P<0.05),而术后使用生长抑素为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急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71,P<0.05)。结论:对年龄>60岁、肿瘤分期偏高、开腹手术治疗等术后急性肠梗阻高危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在术后予以生长抑素等防治措施,以减少急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存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影像学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方法,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44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并对这种真性与假性动脉瘤复合体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44个破裂性动脉瘤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按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9例,B型23例,C型12例:44个动脉瘤均被成功栓塞,其中真性动脉瘤腔100%闭塞者37个.95%闭塞者5个,90%闭塞者2个;9例A型与23例B型假性动脉瘤腔均未行弹簧圈填塞,12例C型中10例仅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假性动脉瘤腔,另2例用3D—GDC仅栓塞真性动脉瘤腔部分。术中并发症:动脉瘤破裂1例,脑血管痉孪2例,脑梗搴1例。术后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填塞GDC治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40例,Ⅱ级2例,Ⅲ级1例,全组死亡1例。术后随访3—6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住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特征在DSA影像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对这种真性与假性动脉瘤复合体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灶周围是否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的表达。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10只为对照组,其余40只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模型制备后12,24,48,72h取脑组织,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蛋白。结果:正常细胞对照中未见TUNEL及Bcl-2阳性细胞,其余各组中TUNEL及Bcl-2阳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凋亡率随出血后时间不同而发生相应改变,在出血后48~72h达到高峰,TUNEL阳性细胞率峰值为(24.50±2.69)%,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cl-2蛋白在出血灶周围细胞中亦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峰值为(20.76±1.97)%,且Bcl-2蛋白的表达与凋亡细胞之间并无明显线性关系。结论:细胞凋亡参与了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的继发损伤过程,其在出血后的表达存在一个时间窗,对临床及时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Bcl-2蛋白在出血后一定时间内持续升高,但与细胞凋亡不同步,表明了bcl-2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总结可脱性球囊栓塞的技术要点,并评价其在当今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A组3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及B组24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可脱性球囊闭塞瘘口或闭塞1侧颈内动脉。结果A组36例中31例闭塞瘘口且保留颈内动脉(ICA)通畅,另5例瘘口及ICA被同时闭塞,ICA通畅率为86.1%,治愈率为100%。B组24例均成功的闭塞了载瘤动脉,其中病情恢复良好者22例;并发脑缺血和脑梗死各2例,其中1例术后死亡,治愈率95.8%。结论可脱性球囊在当今TCCF及某些不可手术夹闭或因故不能行瘤腔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入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