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研究改良Paine点侧脑室额角穿刺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 利用MRI模型的构建,模拟改良Paine点穿刺侧脑室额角.测量穿刺距离、角度及其对Broca语言功能区和尾状核的影响.改良Paine点(Pm点)比Paine点高1 cm,更加远离Broca语言功能区,穿刺时需要与轴面夹角20°向下,可以越过尾状核头从侧...  相似文献   
42.
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应用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椎管内肿瘤临床资料。手术中对椎板截骨架起回植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改良。分析此术式对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情况,随访患者的临床疗效、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探讨手术适应症。结果根据肿瘤位置,手术行椎管扩大成形2~6节段,平均3.5节段。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6例,硬膜下肿瘤22例,髓内肿瘤10例。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0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JOA评分从术前(8.6±2.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14.1±2.6)分,平均改善率为82.5%±9.4%,优良率达76.3%。所有患者成型椎板复位固定情况良好,骨性融合情况良好。成形节段椎管腔矢状径较术前增加1~4 mm,平均3.2 mm。无并发症出现,未见脊柱不稳定病例。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椎管内肿瘤显露和手术效果良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能减少手术并发症。主要适用于椎管内大型较长节段肿瘤、恶性肿瘤及预计不能全切除的肿瘤,尤其适用于儿童。  相似文献   
4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水钠紊乱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将SAH后的水钠紊乱分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尿崩症三类,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治疗根据实验室检查的指标及水钠紊乱处理的基本原则进行调整。结果全组均为水钠紊乱患者,其中低钠血症49例,高钠血症5例,尿崩症2例。出院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良好31例,中残1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常发生严重的水钠紊乱,加强监测并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对提高动脉瘤性SAH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4.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C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 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I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Ⅴ级3例;B组C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Ⅴ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注射掺杂敌鼠的毒品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3月-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因注射毒品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结合流行病学史、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考虑主要诊断为"毒鼠药中毒致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4例患者,采用补充维生素K1(40 mg·d-1-60 mg·d-1,静脉点滴)、使用糖皮质激素、输注红细胞悬液等治疗,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监测其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紫癜及凝血功能异常,经治疗后3例痊愈,1例因活动性出血死亡。结论:因一些贩毒者在制造毒品时将蟑螂药或老鼠药磨粉掺入,吸毒者在吸食毒品后会出现鼠药中毒的相关表现,如紫癜、血尿、关节痛、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对于这些病例应多加鉴别,以免误诊、漏诊,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46.
鞍区肿瘤手术后尿崩症及水钠失衡紊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刚陈伟  宋锦宁 《医学争鸣》2005,26(20):1898-1899
目的: 探讨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的不同对鞍区肿瘤术后发生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影响. 方法: 对109例鞍区肿瘤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术后尿崩水钠失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术后发生尿崩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86例(78.9 %).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尿崩及水钠平衡紊乱比率最高(100%),胆脂瘤及脑膜瘤的发生率最低(60.0%~64.3%);经侧脑室-室间孔-第Ⅲ脑室入路者,术后发生率最高(89.0%),颞下入路最低(79.0%). 结论: 手术方式及肿瘤性质对鞍区肿瘤术后尿崩和水钠失衡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7.
郭宁  鲍刚  姜馨 《医学争鸣》2005,26(9):816-817
目的:阐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其2型受体(AT2)在大鼠肾脏增龄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AngⅡ及AT2在肾脏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分别观察新生(1 d)、成年(8 wk)及老年(20 mo)3组大鼠肾脏皮质中AT2 mRNA的表达及其增龄性变化,并测定肾皮质中AngⅡ水平. 结果:新生大鼠肾皮质中AT2 mRNA的表达水平较高,而在成年(0.29±0.05)及老年(0.32±0.04)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新生(0.85±0.07)大鼠(P<0.05). AngⅡ水平(ng/g)在新生组(2092±153) 和成年组(2125±107)均明显高于老年组(1876±80,P<0.05). 结论:AT2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肾脏衰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48.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与微侵袭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脑内型CA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首发症状为癫(癎)者16例,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者4例,无症状1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其中4例同时做了颞叶部分切除,10例切除了胶质疤痕和含铁血黄素沉积带,2例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病灶和癫(癎)灶,余5例以含铁血黄素沉积带为界面切除病灶.结果 病灶均全切.21例患者随访0.5~4年恢复良好或无变化.结论 脑内型CA应积极手术治疗.合理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并遵循个体化原则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人脑膜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H1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9例人脑膜瘤石蜡切片标本中PCNA和nm23-H1蛋白进行检测。结果:恶性脑膜瘤中PCNA标记指数PCNALI)显著高于良性脑膜瘤((t=5.55,P<0.05)和非典型性脑膜瘤(t=2.96,P<0.05),恶性脑膜瘤nm23-H1表达明显低于非典型性脑膜瘤P<0.05)和良性脑膜(瘤P<0.05)。复发组脑膜瘤PCNALI显著高于未复发组脑膜瘤((t=5.40,P<0.05);而复发组脑膜瘤nm23-H1蛋白显著低于未复发组脑膜瘤(χ=4.71,P<0.05)。2结论:PCNA高表达与nm23-H1蛋白低表达同脑膜瘤的病理学分级相关。标计指数PCNALInm23-H1蛋白对预测脑膜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按8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病因治疗组42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对破裂的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保守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脑积水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病因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3/42例),亚急性期为4.76%(2/42例),慢性期为16.67%(7/42例),总发生率为28.57%;保守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发生率为23.81%(10/42例),亚急性期为9.52%(4/42例),慢性期为35.71%(15/42例),总发生率为69.05%。两组急性期与慢性期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期χ^2=4.46,慢性期χ^2=3.94,P均〈0.05),两组亚急性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病因治疗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χ^2=13.77,P〈0.01)。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在急性出血期(7d内)首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的治疗方法对减轻或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