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颈椎病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A 组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B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相邻节段退 变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相邻节段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相邻节段ROM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且术后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伤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5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e,SCI)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手术治疗可解除脊髓受压等原发性损伤,但无法改变已经损伤脊髓的缺血缺氧、炎症等病理变化。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能够减少SCI继发性损伤,最大限度地保留受损脊髓残存的结构和功能,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致残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综合治疗SCI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1]。现就HBO治疗SCI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5.
T形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96~ 1999年间 ,作者用T形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 36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6例 ,男 2 2例 ,女 14例。年龄 18~ 73岁 ,平均 4 3.3岁。根据Neer分类法 ,2部分骨折累及肱骨外科颈者 17例 ,3部分骨折 12例 ,4部分骨折 3例 ,伴肩关节脱位者 4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伤后至来诊时间 1~ 7天 ,平均 4天。2 手术方法病人取半卧位 ,患肩抬高。采用肩关节前内侧入路 ,沿喙突外侧向外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之间分离 ,保护头静脉 ,连同部分三角肌向内侧牵开。切开深筋膜 ,沿骨膜下剥离三角肌向外侧牵开。暴…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索多节段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05名行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测量颈椎深部椎旁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测量患者术前术后CL、T1倾斜角(T1 slope,T1S)、C2~7矢状垂直距离...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术在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随访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接受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53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13例,女40例,平均年龄31.2岁(20~48岁)。按照弯曲部位分别为单胸弯23例,胸腰弯15例,双胸弯7例,胸腰双弯8例。术前平均胸椎Cobb角58.8°(44~93),腰椎49.5°(35°~79°),平均柔韧度胸椎28.2%,腰椎37.1%。躯干偏移平均38mm(3~79mm)。本组中37例术前合并腰背痛,5例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致的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接受一期后路选择性经关节突椎板截骨矫正、经椎弓根固定融合术。通过病例查阅、X线片测量以及问卷随访,评价矫正情况和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截骨节段3.1个(2~5个),平均手术时间3.5h(2.8~5.2h),平均出血量892ml(750~l520m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2~5年)。术后胸椎侧凸平均17.2°(19°~47°),最终随访时平均19.8°(11°~49°)。术后腰椎侧凸平均16.7°(7°~23°),最终随访时平均l8.9°(8°~26°)。术后躯干偏移平均为l1mm(0~2lmm),平均矫正71%。37例术前存在腰背痛者35例最终随访时腰背痛消失,5例术前存在下肢症状者术后完全消失。结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经关节突和椎板截骨可以获得满意矫正,疼痛症状缓解,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8.
正脊柱胸腰段处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之间的过渡区域,为脊柱骨折最常见的节段[1]。其骨折类型多样,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到复杂骨折脱位[2],尤其是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超过50%的患者会出现伴有神经损伤的后凸畸形[3]。虽然在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方面尚有很大争议,积极有效的治疗对胸腰段骨折仍然至关重要。通常胸腰段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5°即为再发后凸[4]。据报道,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后再发后凸并非罕  相似文献   
59.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 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 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 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 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0.
为了给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依据,建立T10-L2节段正常脊柱模型、爆裂性骨折模型,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模型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钉模型。在T10上表面施加400 N的压缩载荷和7.5 N·m的力矩,模拟人体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侧旋转6种生理活动,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3种手术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完整的正常脊柱模型相比,3种固定模型在所有运动状态下的活动度(ROM)均有所减少。相比经伤椎双节段内固定模型,经伤椎单节段内固定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弯、右弯、左旋和右旋6种受力状态下,椎弓根螺钉上的应力分别增加了78.1%、87.8%、90.5%、81.3%、51.3%,72.3%。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系统的活动度和正常脊柱最为相似,其在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可最大可能地保护脊柱原有的力学属性,但其钉棒的最大应力远高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于失稳严重的损伤,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可明显降低螺钉应力,同时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