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39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测量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和细胞数量,观察年龄和性别对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 221例正常人(442眼).方法 采用FC-2000型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FCM)非接触、定量地检测了221例正常人(442眼)的房水闪辉和细胞.主要指标房水闪辉和细胞.结果 正常人的房水闪辉平均值为(4.7±2.9)pc/ms,其中<10岁为(3.1±1.0)pc/ms,40~49岁组为(3.8±1.9)pc/ms,≥80岁者达到(11.0±4.8)pc/ms.与40~49岁组相比,50岁以上各年龄组的房水闪辉值均显著增高(P均<0.05),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686),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512).正常人房水细胞平均值为(0.4±0.7)个,与40~49岁年龄组相比,80岁以上者房水细胞值显著增高(P=0.014),男性与女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413),左右眼之间无显著差异(P=0.886).结论 LFCM可定量检测房水闪辉值并了解蛋白浓度和细胞数量,此项检查对定量检测血-房水屏障的改变和前房炎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鉴定葡萄膜黑色素瘤与正常人葡萄膜差异蛋白质,筛选出葡萄膜黑色素瘤相关蛋白.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手术中切除的人葡萄膜黑色素瘤标本4例以及正常人捐献眼葡萄膜标本4例.方法 研磨组织提取蛋白质后,应用双向凝胶电泳进行总蛋白分离,考马斯亮兰染色,Image Master 5.0软件分析蛋白胶图,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通过MASCOT软件在NCBI数据库中检索蛋白质信息.主要指标差异蛋白质.结果 建立了葡萄膜黑色素瘤和正常人葡萄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了葡萄膜黑色素瘤与正常人葡萄膜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30种,其中24种蛋白只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出现.葡萄膜黑色素瘤中表达上调的蛋白5种,表达下调的蛋白1种.这些差异蛋白可能执行新陈代谢酶、信号转导调节、细胞骨架、免疫调节等生物学功能.结论 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初步筛选出与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演进相关的蛋白质.需要进一步验证蛋白的定位及功能.(眼科,2008,17:230-234)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葡萄膜黑色素瘤局部切除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患者行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有无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眼压、视力等基线资料以及手术方法、是否联合治疗等干预手段与生存预后的相互关系。将各因素作为协变量与肿瘤转移复发预后建立COX回归模型。 结果 各因素中,肿瘤最大直径和高度(P=0.04)、手术后眼压(P=0.03)、病理分型(P=0.04)、巩膜有无浸润(P=0.03)、肿瘤部位(P=0.01)、切除完整与否(P=0.00)与转移和复发有显著相关意义。20~40个月为肿瘤复发转移高发期。 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局部切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后20~40个月时应密切随诊观察,必要时联合其他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54-156)  相似文献   
24.
视神经炎病因学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了解临床首诊为视神经炎患者的病因分布,并与西方国家视神经炎病因进行比较。 方法 对204例初诊为视神经炎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和神经内科检查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参照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进行病因学诊断。 结果 113例视神 经炎患者中83例(73.5%)符合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ON)。鼻窦炎在该组疾病中较为常见但仅为4例视神经炎患者的可能病因。发现结核性脑膜炎导致的视神经炎2例和梅毒性视神经炎1例。23例(20.4%)患者病因未明。 结论 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视神经炎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尽管存在某些病因学和预后方面的不同,该组视神经炎患者的病因分布与西方国家报告较为相似。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367-369)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临床诊断为疑似脉络膜血管瘤35例患者。方法对临床疑似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35例,彩色眼底照相后,行30°及150°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检查。主要指标共聚焦激光扫描血管造影的成像特征。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为所有35例患者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荧光,至动静脉期荧光增强、融合,荧光素渗漏,其间夹杂斑点状弱荧光;静脉早期瘤体呈多湖状,可见血管网形态,晚期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区。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早期可清晰显现瘤体由脉络膜血管团组成,随后染料渗漏,荧光增强,融合呈强荧光灶。150°广角视野共聚焦激光扫描眼底成像提供了瘤体的整体形态。结论激光扫描血管造影技术中FFA和ICGA同步造影及全景造影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6.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底血管又是反映全身血管机能状况的窗户。 眼底出血通常指的是视网膜出血.多为视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血液回流障碍或血管壁本身的病变所致。视网膜浅层出血表现为火焰状、片状或条状.多因视网膜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静脉阻塞、肾病性视网膜病变、血液病等。视网膜深层出血表现为圆点状.可发生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高血压。视网膜前出  相似文献   
27.
例1 患者女,15岁。偶然发现右眼视力下降3个月,于1999年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无眼外伤史及眼红痛史,当地曾按“黄斑病变”治疗未见好转。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数指/20cm,左眼0.2矫正视力1.0。右眼前节无异常,右眼鼻下方相当于睫状体及脉络膜前部的玻璃体内见棕色实性隆起,表面呈萎缩斑样改变。眼底视盘色正常,边界不清楚水肿,全视网膜脱离,黄斑受累。右跟彩色超声多谱勒(CDI)检杏提示:睫状体实性占位病变、继发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结脉络膜上腔出血的超声显像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研究14例内眼手术后发生的驱逐性脉络膜上胜出血患者的超声显像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经超声波检查明确了脉络膜上腔出血的诊断,可见出血1周后血凝块开始液化,结合B起检查,其中13例于出血后平均15.4天再次手术引流积血,证实血凝块完全液化。结论 超声波检查对脉络膜上腔出血的诊断有较大价值,一般脉络膜上腔出血后2周左右手术时机最佳。  相似文献   
29.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属热带气候,特别是沿海地区常年湿热,为疟疾流行高发区。笔者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莫西比利国立医院中医艾滋病门诊工作期间,接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45例,在治疗观察3~18个月过程中,该人群疟疾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并且疟疾反复发作导致贫血、变态反应、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30.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多种致盲眼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的主要致盲原因。由于疾病的自身特性以及眼屏障的存在使得CNV的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基因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向,随着分子材料学的进展,纳米粒子成为一种极具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纳米粒子,特别是聚乳酸(PLA)及与聚乙醇酸(PGA)的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可安全长效地介导体内、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转染。目前采用纳米粒子携带治疗基因通过偶联特异性配体等方式,主要通过玻璃体腔或全身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可安全有效地抑制实验性CNV。(国际眼科纵览,2012,36:346—3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