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肺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例MP感染致肺外系统损害的患儿资料。结果:MP感染可引起神经、血液、心血管、消化、泌尿系统及皮肤黏膜、肌肉和关节等多系统损害,经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几乎全部治愈出院,仅1例出现运动障碍。结论:MP感染除了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外,还可并发肺外多系统、器官损害,甚至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胃内异位胰腺的胃镜、超声内镜表现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9例胃内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胃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10例,镜下表现为隆起型病变,可见表面脐样开口。超声内镜诊断胃内异位胰腺22例,声像图示病灶位于黏膜-黏膜下层22例,呈混杂偏高回声;位于黏膜下层2例,呈均匀低回声;位于黏膜肌层2例,呈低回声;位于固有肌层3例.呈低回声;病灶边界均清晰;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术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11例,内镜下黏膜挖除术3例;术后出现出血1例.余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至1a无复发。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可为胃内异位胰腺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卢内镜下行胃内异位胰腺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3.
复杂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比较困难,目前所用的各种内固定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临床效果不够满意。本组自1999年开始应用一种新型的倒装型交锁髓内钉(简称倒装钉),应用于临床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索青年及老年大肠癌组织中变异型P-53(Mt-p53)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青年、老年大肠癌组织中Mt-p53的表达、细胞定位情况,比较两组织中Mt-p53的表达差异.采用RT-PCR技术检测7例青年大肠癌及11例老年大肠癌中Mt-p5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Mt-p5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在青年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老年大肠癌组(P<0.05).Mt-p53在大肠癌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有关,与其他病理学参数之间无关(P>0.05).Mt-p53 mRNA在青年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老年大肠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大肠癌中Mt-p53的表达明显高于老年大肠癌,提示其可能是调控青年大肠癌与老年大肠癌不同机制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正常人的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分析其肠道菌群的整体差异,并探讨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为临床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55例UC(30例活动期,25例缓解期)患者及15例正常人粪便标本,提取总基因组DNA,应用ERIC(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技术建立各组肠道细菌DNA指纹图谱,运用UVP凝胶电泳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活动期UC、缓解期UC及正常对照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H3=2.2080,而缓解期UC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7848、2.8080,且活动期UC菌群丰富度较其他两组低(P1,3<0.001,P2,3<0.001),而缓解期UC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1,2=0.542)。结论 UC活动期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较UC缓解期、健康人肠道菌群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UC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贲门失弛缓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及济南军区总医院确诊的8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及50例正常人群进行临床症状问卷调查,机测汉化版明尼苏达多人格量表(MMPI)及抑郁指数(SDS).结果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烧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难、体重减轻等症状.女性患者的吞咽困难、胸痛的症状评分(3.8182±0.4045,3.00±0.75)高于男性患者(3.1667±0.7528,2.17±0.98)(P〈0.05).贲门失弛缓患者的SDS量表表现为抑郁状态(P〉50),贲门失弛缓患者的MMPI量表中Hy、Pt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MF、Si两项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性别差异.AC患者的人格剖析图多为37/73型测图,合并0低分,同SDS量表结果相符合.结论 精神心理因素可诱发、加重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症状,在AC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建立人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筛选并鉴定三者之间的差异蛋白,发现人大肠癌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 收集同时患有大肠腺瘤的大肠腺癌患者10例,术前及术后病理证实均为Dukes’B期。取同一患者术后大肠癌组织、距大肠癌组织15cm以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以及肠镜下切除大肠腺瘤组织,提取不同组织总蛋白进行二维电泳,用ImageMaster2DPlatinum5.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对双向电泳图依次进行凝胶点的检测、背景消减和编号。识别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蛋白点,对差异蛋白点用胶内酶解后行质谱分析和网上数据库鉴定。结果 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之间存在90个差异蛋白点。对这些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经数据库鉴定出71个蛋白质。经分析,大肠腺瘤组织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相比,17个蛋白表达上调,9个蛋白表达下调;大肠腺癌组织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比较,47个蛋白表达上调,12个蛋白表达下调;大肠腺癌组织与大肠腺瘤组织相比,35个蛋白表达上调,8个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大肠腺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和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蛋白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人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相关蛋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8.
对1990年8月以来收治的23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患实施了营养支持治疗(营养组),与1990年8月以前收治的未行营养支持的23例本病患(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的低蛋白血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P<0.05),缩短了平均住院日(P<0.05),而且刀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病死率下降。细观察,营养组患在精神状态、自我感觉及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提出了低精、高脂、高氮的营养配方,及经周围静脉途径实施营养支持的观点.  相似文献   
39.
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亦是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1].对食管静脉曲张进行套扎治疗、对胃底静脉曲张进行组织粘合剂栓塞注射治疗是目前国内首选的内镜治疗措施,也是预防再次出血的主要手段[2],技术比较纯熟,在国内多家医院均已开展多年.但由于套扎器较粗、注射点疼痛等原因,导致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恶心、挣扎等,影响内镜序贯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不利于序贯治疗的进行.因此,本研究自2009年起开始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序贯治疗过程中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静脉复合麻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联合川芎嗪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22例用西咪替丁联合川芎嗪治疗,对照组20例用钙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在皮肤紫癜、关节肿痛、消化道症状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尤以腹部症状明显,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川芎嗪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有效药物,副作用少,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