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析攻下法在肠道肿瘤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概述攻下法的概念及应用,明辨肠道肿瘤的治则及病因病机,阐述攻下法与肠道肿瘤间的联系,阐发攻下法在肠道肿瘤治疗上的意义。结果与结论:攻下法在肠道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辨证地使用攻下法是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的特色,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重度哮喘(severe asthma, SA)患者需要大剂量激素,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症状控制,或即使采用上述治疗仍不可控,是目前哮喘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建立一种稳定可复制、高度模拟SA临床病理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SA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与整理国内外近十年来SA动物模型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动物选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病理表型等方面总结和分析SA动物模型构建的最新进展,为基于动物模型开展的SA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OmpR对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空载体对照株(WT-pBAD33)、ompR缺陷株(ΔompR pBAD33)和 ompR回补株(C-ΔompR)进行巨噬细胞THP 1胞内生存能力实验,探究伤寒沙门菌OmpR对于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进一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β 半乳糖苷酶活性、凝胶阻滞实验(EMSA)分析伤寒沙门菌OmpR对ssrA、ssrB和spiC的调控作用。结果: ΔompR pBAD33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显著低于WT pBAD33,C-ΔompR部分恢复了其生存能力;qRT-PCR和β-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ΔompR-pBAD33中巨噬细胞内生存相关基因ssrA、ssrB和spiC的转录水平较WT-pBAD33明显下降; 体外表达纯化His-OmpR蛋白后进行的EMSA表明,OmpR可直接与ssrA、ssrB和spiC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结论: OmpR通过直接调节巨噬细胞内生存相关基因ssrA、ssrB和spiC的表达,从而增强伤寒沙门菌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中白假丝酵母的基因分型,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患者血培养阳性,经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初步筛选;用扩增真菌的转录间隔间区(ITS区)和核糖体大亚基(26rRNA、D1/D2区)、基因测序对初筛的菌株进行标准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白假丝酵母的七对管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利用软件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各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的同一位点可出现多次碱基变异;在管家基因中ACC1基因的碱基变异位点最少,仅4个,而SYA1基因的碱基变异位点最多;16株白假丝酵母可分为10个群,其中一个群由5个菌株构成,2个群都是由2个菌株构成,其他的群都是由一个菌株单独构成。结论白假丝酵母的二倍体序列型都为新发的基因型,未发现流行的克隆株。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酶免疫法(EIA)测定患者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表型,并与正常组5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分析免疫复合物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后TNF-α和IL-6分泌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TNF-α和IL-6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AT-Ⅲ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同时,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伴随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患者外周血CD14+CD16+和CD14+CD32+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CD14+CD64+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经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明显升高(P<001),而TNF-α或IL-6与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均可下调其AT-Ⅲ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的机制是免疫复合物通过CD14+CD64+单核细胞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升高AT-Ⅲ活性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个性化营养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胸心外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0例,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个性化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体质量、头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淋巴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体质量、头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小儿采用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研究圣愈汤对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圣愈汤改善睡眠剥夺(S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小鼠模型,将5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司唑仑组,圣愈汤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圣愈汤低、高剂量组分别以12.5,25 g·kg-1灌胃,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SD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等行为学变化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SD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去甲肾上腺素(NE),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左旋多巴(L-DOPA)和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等8种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一般状态较差,出现严重疲劳状态;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SD小鼠进食、活动、睡眠、毛色、对外界刺激反应等均有所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高剂量组升高最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完整,间隙增大,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SD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均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5-HT,5-HIAA,L-DOPA,DOPAC,EP,NE,HVA,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5-HT,5-HIAA,L-DOPA,DOPAC,EP,NE,HVA,DA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的c-Fos蛋白平均MD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圣愈汤能改善S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和c-Fos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48.
<正>肺炎链球菌是定植于正常人群鼻咽部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多由鼻咽部入侵肺部、鼻窦、中耳、血流等部位而致病,常见的感染有肺炎、化脓性中耳炎和鼻窦炎、化脓性脑膜炎等,而由其引起的化脓性眼部感染较为少见[1-3],2014年12月笔者医院连续收治2起由该菌引起的化脓性眼部感染致盲病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结果病例1:患者女,4岁,因"右眼被桌角磕伤后  相似文献   
4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IBD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可重建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FMT的临床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粪菌移植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微透析是一种活体、微创、实时取样技术,能够直接将探针植入靶组织,监测药物在靶组织的分布或在药物作用下靶组织中一些生化物质的变化,将该技术应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将会推动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步伐,本文总结了微透析技术应用于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