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6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摘要:目的:分离培养LacZ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LacZ-MSC),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LacZ-MSC,体外扩增,并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成骨成脂诱导试验分析LacZ-MSC转分化特性, X-gal染色法检测其LacZ基因的表达。 结果:LacZ-MSC培养4 d后有散在呈针尖状的贴壁细胞,5~8 d后形成集落或融合呈纤维状;体外扩增每只小鼠原代可获得(1~3)×105个细胞, 10代可获得(1~3)×1010个细胞总数,10代后的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期:占78.44%,G2/M期:占5.20%,S期:占16.36%;成骨成脂诱导试验表明,LacZ-MSC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X-gal染色结果表明,LacZ-MSC细胞携带LacZ基因。 结论:从LacZ转基因小鼠骨髓中成功地分离了携带有LacZ基因的MSC,在体外具有较好的增殖更新能力,3~10代的LacZMSC作为组织工程细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导致的肝脏"二次打击"保护作用的机制及最佳营养支持时间.方法 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一内毒素腹腔注射的"二次打击"及肠内肠外营养模型.根据营养方式分为3个大组,分别为单纯肠内营养组(EN组)、单纯肠外营养组(PN组)、混合营养组(EPN组).在EN组和EPN组分别于术后0,6,12,24 h给予肠内和(或)肠外营养液,又分别分为EN1-4组和EPN1-4组;PN组只在术后12 h给予肠外营养液.每组均在术后给予营养支持5 d,分别在指定时点采血并获取肝和小肠组织进行定向实验.分别观察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情况和内毒素受体-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 EN组、EPN组与PN组有显著差异(P<0.05);EPN组与单纯EN无差异(P>0.05);EN3和EPN3组各项指标最优.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效的减轻了"二次打击"给肝脏带来的损伤;EN优于PN支持方式;术后6 h EN支持是安全的,术后12 h支持是最佳营养应用时机;只要在适当时机给予EN就有效,营养支持效果与EN所提供的热量氮量在全部营养液中所占比例无关.  相似文献   
223.
早期肠内营养减轻"二次打击"肝损伤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倩  田伟军  刘运德  李昕  高硕  靳小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6):481-483,486,F0003
目的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症导致的“二次打击”时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通过血清学检测筛选评价肝功能的敏感指标。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内毒素腹腔注射的“二次打击”及肠内、肠外营养模型。根据营养方式分为3个大组,分别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混合营养组(EPN组)。每组均从术后12h开始给予肠内和/或肠外营养液,连续给液5d,分别在营养支持后第1、3、5天采血测定血清学指标,在第5天获取肝脏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4表达。结果术后第5天与第1天比较,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三组均逐日升高(P%0.01),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在EN、EPN组升高(P〈0.01~0.05),腺苷酸脱氨酶(ADA)显著降低(P〈O.01),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在PN组升高(P〈0.01~0.05);EN、EPN组与PN组比较在术后第5天:RBP升高,ALT、AST、ADA、γ-GT、ALP降低(P〈0.01~0.05)。PN组较EN、EPN组TLR4表达增强。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减轻了“二次打击”给肝脏带来的损伤,肝功能得以恢复;RBP和ADA分别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和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TLR4有助于判断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早期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24.
目的·探究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 binding protein 2,irf2bp2)基因的2个横向同源物(irf2bp2a和irf2bp2b)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异同.方法·选取发育不同时间点(胚胎期和幼虫期)的斑马鱼胚胎,通过mRNA全胚...  相似文献   
225.
摘要:目的检测利奈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新型噫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特地唑胺的敏感性,并探讨特地唑胺不敏感菌株 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非重复革兰阳性球菌 170株,包括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菌46株、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 萄球菌19株、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55株、利奈唑胺敏感肠球菌12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甲氧西林敏感 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利奈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菌株对特地唑胺和利奈唑胺的最 小抑茵浓度(MIC),并比较两种药物的抗菌活性。采用PCR结合Sanger测序技术分析特地唑胺不敏感革兰阳性球茵fr、optrA 基因携带情况及23S rRNA V区突变。结果利奈唑胺耐药头状葡萄球茵(MICg0>256 μg/mL)对特地唑胺的MIC 值为4~ 32 ug/mL; 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MIC值4~ 16 μg/mL)中,特地唑胺的敏感率为10.% ,其MIC值为0.5~2 μg/mL;1株利奈 唑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特地唑胺敏感,MIC值为0.5μg/mL。特地唑胺对利奈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茵和肠球茵的 MIC值均为0.5 μg/mL,对利奈唑胺敏感头状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 125 μg/mL。耐药基因分析显示,特地唑胺耐药头状葡萄 球菌gfr基因携带率为87.0%(40/46) ,23S rRNA V区G2576T的突变率为100% ;特地唑胺不敏感肠球菌optrA 基因携带率为 85.7% (42/49) ,显著高于特地唑胺敏感株的22.2%( P<0.001);1株利奈唑胺耐药特地唑胺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帶cfr基 因。结论对于利奈唑胺不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特地唑胺的抗茵活性是利奈唑胺的8~32倍,其耐药机制可能与携带optrA 基因及23S rRNA V区G2576T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26.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 lgG4、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ntroplilto-lymphocyteratio, NL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Ig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IgG4-AIP)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55例IgG4-AIP 初诊患者及53例胰腺癌初诊患者,检测并比较二者IgG4、CEA. CA19-9、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嗜酸性粒细胞(E0)和NLR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IgG4 CEA. CA19-9 和 NLR单项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IgG4-AIP与胰腺癌的效能。结果IgG4-AIP 组IgG4、WBC、Hb及EO水平显著高于胰腺癌组,胰腺癌组CEA、CA19-9、NLR水平显著高于IgG4-AI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gG4-AIP组和胰腺癌组的IgG4、CEA. CA19-9和NLR单项以及四者联合检测的结果绘制ROC曲线,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ROC)分别为0.873、0.617、0.787、0.665和0.951。IgG4. CEA、CA19-9、NLR单项以及四者联合检测用于区分IgG4-AIP和胰腺癌的正确性分别为81.48%、63.89%、78.70% .65.74%和 90.74%。结论IgG4、 CEA、CA19-9、NLR在IgG4-AIP与胰腺癌的鉴别中具有一定的独立诊断效能,若四者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对IgG4-AIP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27.
    
王勇生  叶亚兰  高硕  仰杰 《安徽医学》2013,34(8):1237-1240
目的了解巢湖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治疗现状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方法对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入住呼吸内科哮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完成此次调查的患者共134例,27.61%患者发病当日就诊,60.45%1周内就诊,11.94%1周以上就诊;按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中度、重度及危重度发作比例分别为93.28%、4.47%及2.24%;长期使用的前三位药物是口服茶碱及缓释剂(90.30%),吸入短效B2受体激动剂(38.06%)及吸入糖皮质激素(26.87%)。54.48%患者认同哮喘是一种细菌感染或以细菌感染为主的疾病,仅27.61%认同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结论巢湖市哮喘患者总体治疗水平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差,对哮喘患者教育工作以及推广规范化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28.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病变部位、疾病活动性、肠道炎症程度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CD患者97例,及同期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79例。比较两组人群25(OH)D水平的差异。记录CD患者就诊时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用药情况,并分析25(OH)D水平与其相关性。结果 CD组的25(OH)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87(3.00~33.84)ng/mL vs 19.97(16.28~39.61)ng/mL](Z=-8.518,P<0.001),回结肠病变的CD患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回肠病变者[11.07(3.00~33.84)ng/mL vs 14.68(3.00~27.59)ng/mL](Z=-2.081,P=0.037),回结肠病变的CD患者25(OH)D水平明显低于结肠病变者[11.07(3.00~33.84)ng/mL...  相似文献   
229.
摘要:目的分析 23株临床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 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菌株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谱系、序列分析(ST)、克 隆群(CCs);采用多重PCR进行血清分型;采用E-Test 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药物敏感性。结果23 株菌株分属2个谱系,以谱系I为主,共12株(52.2%);分为8个ST分型,其中ST8为优势ST型,占39.1% ;分为7个CCs( CC87.CC1、CC3、CC5、 CC224、CC11和CC8),优势CC型为CC8,共9株(39.1%);所有分离株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I(ActA、hlyA、mpl .plcA、plcB和prfA)和inlA、inlB基因;23株菌株均检出fosX耐药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帶tet(M)和dfrG耐药基因;血清群分为1/2a.1/2b及4b,以1/2a为主,共13株(56.5%);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等9种抗茵药物敏感,仅1株对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耐药菌株。结论临床分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较低,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是其致病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30.
目的 探讨血液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毒力基因、agr分型、生物膜形成能力,并比较甲氧西林敏感株与耐药株间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102株血液分离非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采用PCR及多重PCR分析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agr基因多态性;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分析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间耐药性、毒力基因、agr分型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结果 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43株为MRSA,59株为MSSA。毒力基因普遍表达葡萄黄质蛋白基因crtN(99.0%)、溶血素基因(hla 97.1%、hlb 98.0%、hld 96.1%),其次为表面因子CP8合成酶基因cap8H(34.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基因tst(21.6%),其中携带crtN/hla/hlb/hld 4种毒力基因组合的菌株最多(48株)。agr分型阳性率为97.1%,其中agrⅠ型占56.9%,agrⅡ型占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