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48篇 |
免费 | 428篇 |
国内免费 | 3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31篇 |
妇产科学 | 71篇 |
基础医学 | 296篇 |
口腔科学 | 73篇 |
临床医学 | 1120篇 |
内科学 | 872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145篇 |
特种医学 | 322篇 |
外科学 | 946篇 |
综合类 | 2298篇 |
预防医学 | 823篇 |
眼科学 | 49篇 |
药学 | 977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831篇 |
肿瘤学 | 2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165篇 |
2021年 | 267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210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206篇 |
2014年 | 375篇 |
2013年 | 426篇 |
2012年 | 508篇 |
2011年 | 597篇 |
2010年 | 522篇 |
2009年 | 542篇 |
2008年 | 529篇 |
2007年 | 484篇 |
2006年 | 411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64篇 |
2003年 | 336篇 |
2002年 | 281篇 |
2001年 | 270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47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123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50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186例早期胃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有无溃疡、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肿瘤数量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联合上述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86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1.8%(22/186)。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P=0.020)、组织学分型(P=0.013)、有无溃疡(P=0.013)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浸润至黏膜下层(OR=3.370,95%CI:1.191~9.537,P=0.022)、未分化型(OR=3.325,95%CI:1.187~9.313,P=0.022)以及合并溃疡(OR=5.202,95%CI:1.144~23.662,P=0.033)是早期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溃疡是作用最强的影响因素。联合上3个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显示,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无论浸润深度和肿瘤大小,均未见淋巴结转移(0/41),未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者中仅2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余各组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结论早期胃癌浸润至黏膜下层、未分化型以及合并溃疡均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合并溃疡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大;分化型且不合并溃疡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可考虑行内镜下治疗,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在改善血透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7年03月~09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440例患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虚证与性别、年龄、透析龄及Hb、ALB、Scr、Ca、P、PTH、CRP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440例MHD患者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居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患者接近,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标实证中以瘀血证居多,其次是湿浊证及湿热证,热毒证及风动证较为少见。(2)脾肾气虚和脾肾阳虚患者合并湿浊证、湿热证、血瘀证者居多;肝肾阴虚患者合并湿热证者居多(P0.05);气阴两虚,阳阳两虚合并瘀血证者居多;风动证、热毒证仅见于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患者。结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MH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医虚型与性别,血红蛋白,白蛋白,钙,C反应蛋白及Kt/V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透析龄、年龄、磷、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在胃癌组织中形成素样蛋白2(FMN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普外科30例胃癌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远癌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法及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胃癌中FMNL2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数据库Kaplan-Meier分析胃癌的生存状况。结果:胃癌组织中FMNL2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应的远癌组织(均P < 0.05);FMNL2蛋白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均P < 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远处转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K-M生存曲线显示FMNL2表达水平与胃癌生存预后明显相关(均P < 0.05)。结论:FMNL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一些临床病理因素特别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FMNL2可能作为肿瘤转移、判断预后的标志基因。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口服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止痛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0%、66.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显著减低,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调气饮联合止痛灌肠汤治疗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临床疗效显著,还可显著降低患者NRS评分、SF-36生存质量评分、焦虑及抑郁评分。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析浙派医家陈司成《霉疮秘录》一书的学术思想。[方法]从《霉疮秘录》入手,并结合其成书背景,归纳陈司成在梅毒病临床诊治方面的若干经验。[结果]在病因方面,陈氏认为梅毒发病的内因是正气不足,湿、火、瘴气等病邪是其发病的外部条件与直接原因,并可通过性接触、母婴进行传播。在诊断方面主要根据霉疮的外部形态以确定霉疮类型,依据发病部位、脉象来确定毒之所在并进行预后判别。在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分剂进行治疗,并详论其用药规律、禁忌及适应证。[结论]鉴于时代的局限性,陈氏的认识虽有不足之处,但《霉疮秘录》一书完善了时医对梅毒的认识,且首次将含砷制剂运用到梅毒治疗之中,大大提高了梅毒治疗水平,在中医专科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女性膀胱癌患者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和开放膀胱全切术两种术式的围手术及肿瘤学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女性膀胱癌患者91例,将腹腔镜膀胱全切患者以1 :1的比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与开放膀胱全切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T分期及N分期,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围手术及肿瘤学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匹配前后两组间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肿瘤特异生存时间(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匹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行开放膀胱全切术患者65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患者26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四分位距1869个月)。与开放膀胱全切组相比,腹腔镜膀胱全切组患者年龄更小(P<0.001),术前ASA评分更低(P=0.018),匹配后,22例开放膀胱全切患者与腹腔镜膀胱全切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前,腹腔镜膀胱全切组术中失血量更少(P=0.005),术中输血率更低(P<0.001),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P=0.03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15),两组间OS(P=0.698)、CSS(P=0.942)、PFS(P=0.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腹腔镜膀胱全切组术中失血量仍较开放膀胱全切组更少(P=0.009),术中输血率更低(P=0.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40),但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OS(P=0.432)、CSS(P=0.429)、PFS(P=0.284)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并不是女性膀胱癌患者OS(HR 1.134, 95%CI 0.335~3.835,P=0.839)、CSS(HR 1.051,95%CI 0.234~4.719,P=0.949)、PFS(HR 0.538,95%CI 0.138~2.095,P=0.371)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术术中出血量少、术中输血率低、围术期并发症少,但本研究并无证据表明女性膀胱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膀胱全切术的预后优于开放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针对目前小儿颅骨缺损的多种治疗观念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提出的“滑行理论”,利用幼龄SD大鼠模型探究颅骨缺损及钛网修补后对其颅骨生长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周幼龄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OC)、颅骨缺损组(SD)和钛网修补组(TMR),术前排除组间差异,术后同环境下饲养至性成熟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后处死,测量体质量、颅骨径线、颅骨厚度、缺损内径和脑容积等指标。结果:术前体质量及颅骨径线显示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性成熟时体质量、颅骨径线、脑容积三组间均无差异(P>0.05),仅SOC组平均颅骨厚度较大(P<0.05);缺损内径方面SD组与TMR组无差异(P>0.05),且与术前相比均呈狭长形变;旷场实验中总路程、平均速度和静止时间及部分区域数据方面SD组与其他组有差异(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第5天逃避潜伏期、首次穿越平台时间和目标象限时间占比等SD组与其他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颅骨缺损未行修补对幼龄大鼠颅骨的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影响其智力发育;钛网修补并不会...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Periostin(POSTN)调控AKT信号通路激活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选取胃癌病人的癌旁、原发灶、转移灶以及不同临床分期的原发灶胃癌组织标本,采用POSTN与CD44共同免疫荧光染色。选择人胃癌细胞MGC 803细胞,并分别过表达和敲除POSTN基因,分别添加AKT抑制剂LY294002进行孵育培养,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的POSTN、CD44和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POSTN、CD44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病人的转移灶中POSTN表达高于原发灶,且原发灶中POSTN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与MGC 803细胞相比,过表达POSTN基因的胃癌细胞中POSTN、CD44、α-sma、snail、slug、Vimentin表达升高和E-Cadherin表达降低以及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升高;敲除POSTN基因的胃癌细胞中CD44、α-sma、snail、slug、Vimentin表达降低以及E-Cadheri...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分析大连市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谱分布情况,为变应性鼻炎的精准防控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性别、年龄、变应原检出情况及反应级别、合并其他过敏原情况及检测时间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变应原谱分布情况。结果 共纳入1 330例,其中尘螨过敏总检出率为60.83%(809/1330),单纯尘螨致敏330例(40.79%),多重致敏479例(59.21%)。多重致敏者变应原谱种类繁多,尘螨基础上合并了20种变应原,其中合并致敏前三位的变应原依次为艾蒿、猫毛和普通豚草,合计占64.52%(522/809)。尘螨合并1~3种变应原居多,占88.73%(425/479),最多同时合并10种变应原。合并1~3种变应原中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合并≥4种变应原均为吸入与食物性变应原。变应原反应级别分析显示,尘螨致敏反应较为强烈,≥3级占61.19%(495/809),其他合并变应原除艾蒿外,致敏反应以1级、2级为主。男性、女性尘螨过敏检出率分别为61.84%、59.94%,男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4.000,P=0... 相似文献
110.
环状RNA (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并以共价键形成环状闭合单链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基因调控等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circRNA分子含有大量的微RNA (micro RNA,miRNA)结合位点,它可与miRNA相互作用,影响着炎症细胞的生长、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行为。近年来,随着对非编码RNA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circRNA在胃肠疾病领域的作用正受到广泛关注,在肠道炎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就circRNA在肠道炎症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展示,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临床诊疗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