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5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1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采血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之一,一般采用头皮静脉、四肢静脉、股静脉。头皮静脉一次采血只有7ml左右。颈外静脉穿刺易穿通血管造成失败。股静脉比较固定,静脉粗,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摸索认为最佳的穿刺部位是股静脉,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54例,男28例,女26例,体重1.5kg~20kg,年龄2h~4岁。对照组54例,现将股静脉穿刺法同其他方法比较,如表1。表1静脉穿刺法同其他方法比较项目股静脉穿刺法其他方法成功率(%)98.890.7一次采血量(ml)207抽血5ml需要时间(min)2~57~101.2适应证新生儿;肥胖儿;需血量超过5ml的婴儿、幼儿;四肢静脉允盈不足或者重症抢救时。1.3方法1.3.1定位先将患儿仰卧,用尿布垫高穿刺侧臀部15°~20°髋部外展30°~45°,膝关节伸直利于进针,确定穿刺点。触摸法:用右手示指和中指在股三角区腹股沟韧带中部扪及动脉搏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作股动脉定位;用碘酒棉棒以脐窝为中心向耻骨联合上移与髂前棘的联线作垂直线与腹股沟交叉点就是穿刺点。1.3.2穿刺方法两人操作,一人用右手示指和中指摸到股动脉最...  相似文献   
652.
目的筛选检测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的优良方法,为临床早期诊断肺癌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运用毛细管电泳(CE)与聚丙烯酰胺电泳(PAG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两种方法对38例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点突变进行检测。结果RFLP—CE可检测到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的野生型26bp片段,用时〈20rain;RFLP—CE和RFLP-PAGE均能检测到基因突变,对2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53基因第249位密码子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31.03%(9/29)、20.69%(6/29),P〈0.05。结论RFLP-EE可为大规模进行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法分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I,n=143)、腔隙性梗死组(LI,n=225)、心源性栓塞性梗死组(Cl,n=30)和病因不明性卒中组(50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结果:AI和LI亚组颈动脉IMT和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亚组Ps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IMT(0.78比0.63,P〈0.05)。结论:颈动脉IMT和PS能较好地预测AI和LI的发生风险,但PS可能更可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AI的发生风险更有效。  相似文献   
65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凝血系统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n=30)、稳定性心绞痛组(n=25)和正常人组(n=20)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的浓度。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血浆ET、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正常人组(P<0.01),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心绞痛终止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血浆ET、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也趋下降,仍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提示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在部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5.
急性心肌梗塞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单克隆抗体SE-51测定了2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20例健康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发现AMI患者起病后的1周内,GMP-140呈动态变化,发病后6h、24h即明显增高,48h达高峰,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GMP-140与同步测定之CK-MB峰值呈正相关。广泛心肌梗塞,伴严重心力衰竭、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者GMP-140显著升高。结果表明,GMP-140对AMI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都有帮助,并为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56.
采用放免法测定3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显著高于正常组,且其含量与舒张压正相关(r=0.6512,P<0.01),而与高血压病分期无关。10例高血压病患者经降压药治疗后,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随血压下降而显著减少。提示血小板活化可能参与高血压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57.
目的研究外周血miR-210表达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发病后1年是否再发脑梗死并分为再发组和未再发组,比较两组外周血miR-210表达、血清VEGF含量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miR-210及VEGF对脑梗死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未再发组比较,再发组患者的外周血miR-210表达水平及血清VEGF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210表达水平、血清VEGF含量对脑梗死再发具有预测价值(P<0.05);经COX回归分析,外周血miR-210表达水平及血清VEGF含量是脑梗死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miR-210表达及血清VEGF含量降低与脑梗死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58.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5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临床分型标准,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纳入重症组(35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纳入非重症组(20例)。比较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M)、白细胞计数(WBC)]、NLR、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CD8+、CD4+/CD8+)。分析NLR对重症COVID-19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年龄较大,糖尿病患病率较高,传染期天数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WBC、NLR、PLT、IL-6、CRP、CD4+/CD8+水平均高于非重症组,CD8+水平低于非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预测重症COVID-19的效能最高,其曲线下面积为0.798,灵敏度为64.5%,特异度为90.9%。结论NLR在重症COVID-19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59.
目的探讨G1型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其在RV感染性腹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腹泻患儿第1、3天大便标本各90份,根据RV基因序列,结合文献设计针对RV G1型引物和探针,采用PCR法检测第1天标本中RV核酸,以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第1、3天标本中RV抗体,比较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将PCR检测阳性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立即行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免疫胶体金法RV抗体阳性时再行上述治疗,比较2组住院时间。结果 PCR法共检出RV核酸51例,检测阳性率(56.7%)与第1天免疫胶体金法检测阳性率(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第3天阳性率(4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8.0±2.5)d)低于对照组((15.0±1.5)d)(P〈0.05)。结论 PCR技术对RV G1型检测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60.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在院内感染中发病率中居首位[1],也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脑卒中病人起病急、病情危重,一旦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不但增加病人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治疗和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美国因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每年需多花费12亿~20亿美元[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