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大黄酸对喉癌Hep-2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利用低、中、高浓度(6、12、24μmol/L)大黄酸处理喉癌Hep-2细胞,通过MTT法、划痕实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β-catenin、Dvl2、GSK-3β和p-GSK-3β在Hep-2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大黄酸浓度的增大,喉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减弱(P <0.05)。大黄酸可降低喉癌细胞Dvl2、p-GSK-3β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P <0.05),增加GSK-3β蛋白的表达(P <0.05)。使用SKL2001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逆转大黄酸对Hep-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 <0.05);使用XAV939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降低Dvl2、p-GSK-3β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P <0.05),进一步加强大黄酸对Hep-2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P <0.05...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本研究旨在估计广州市2起由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引起的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和基本再生数(R0)等流行病学参数,探索不同场所聚集性对R0的影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4-5月广州市2起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病例数据,使用Weibull、Gamma和lognormal分布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本地疫情的潜伏期、序列间隔分布进行估计,采用指数增长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R0结果 两起疫情中位潜伏期为2.94(95%CI:2.52~3.38)d;中位序列间隔为3.32(95%CI:2.89~3.81)d。小型场所聚集性疫情R0为4.40(95%CI:3.95~4.85),机场聚集性疫情R0为11.35(95%CI:11.02~11.67)。结论 广州市2起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地疫情潜伏期较德尔塔变异株明显缩短。场所聚集程度越高,R0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易呈现暴发疫情,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分析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例的感染模式及病原变异情况,为禽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可疑暴露史及感染途径,追踪调查病例病情进展;使用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基因测序及进化分析等技术对采集的相关标本展开病原学分析。结果 病例无活禽接触史,发病前一周在狭小通风不畅厨房内不带手套加工烹饪光鸡;病例下呼吸道提取物、病家剩余冷冻光鸡表面涂抹标本、活禽来源市场环境标本均检出高度同源的H7N9禽流感病毒,且均在HA基因的裂解位点出现多个碱性氨基酸(PEVPKRKRTAR/GL)插入的突变。结论 无防护禽肉操作是"禽-人"传播模式下的重要感染方式之一,现行的活禽限售区防控措施效果有限,应尽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养殖,实现活禽全城限售、集中屠宰、冰鲜上市。  相似文献   
94.
目的:了解商丘市中心医院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率,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提高头孢菌素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06~2009年24049例住院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皮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阳性率为7.69‰,头孢菌素类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青霉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结论:建议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并以拟用药作皮试为宜。  相似文献   
95.
短链脂肪酸通常由肠道微生物对食物纤维的发酵而产生,已有报道其在免疫和炎症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丁酸钠通过其受体GPR43对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探讨丁酸钠在T细胞水平的抗炎作用和机制。以Hut78和Jurkat细胞株为模型,用RT-PCR检测T细胞中GPR41和GPR43的表达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MA/Ionomycin诱导的T淋巴细胞经丁酸钠处理后IL-2和IL-4水平变化,并以ELISA等方法验证。通过RT-PCR以及胞内钙离子检测探究丁酸钠对T细胞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作用靶标。结果显示,GPR41和GPR43在T细胞中存在表达且在PMA刺激后表达显著上升。丁酸钠能刺激胞内钙离子的释放,抑制IL-2、促进IL-4的产生,且这种调节作用不受Gαi抑制剂PTX影响。另外,丁酸钠可以显著抑制MOG诱导EAE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这些结果说明,在T淋巴细胞中丁酸钠主要通过GPR43受体调节其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从而发挥其抗炎功能。  相似文献   
96.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细胞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有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肝细胞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及临床对照试验的所有英文文献,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Man 5.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和加权均数(WMD)及其95%CI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未获得随机对照实验,12个病例对照实验被纳入,合计980例患者,其中391例行腹腔镜,589例行开腹手术。Meta分析结果显示:(1)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34,95%CI:-19.17~25.85,P=0.77);(2)术中输血率:腹腔镜组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95%CI:0.26~0.89,P=0.02);(3)术后住院天数:腹腔镜组短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27,95%CI:-6.18~-2.37,P〈0.0001);(4)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42.5,95%CI:-458.67~-26.34,P=0.0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腹腔镜组低于开腹手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8,95%CI:0.31~0.75,P=0.001);(6)手术切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6,95%CI:-0.03~1.56,P=0.06);(7)住院期间病死率:腹腔镜组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7~0.86,P=0.03);(8)术后1、3年总生存率及1、3、5年无瘤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9,95%CI:0.70~1.68,P=0.71)(OR=1.31,95%CI:0.95~1.80,P=0.09;OR=1.52,95%CI:0.97~2.37,P=0.07;OR=0.94,95%CI:0.65~1.35,P=0.73;OR=1.14,95%CI:0.75~1.73,P=0.55);(9)术后5年生存率:腹腔镜组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1,95%CI:1.18~2.19,P=0.003)。结论腹腔镜治疗肝细胞癌作为一种微创手术,与开腹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腹腔镜肝切除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人脂肪基质干细胞(hADSC)复合藻酸钙凝胶体外构建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取临床整形外科超声乳化的成人脂肪组织溶液,经消化、分离、培养得到hADSC,经成软骨诱导培养后与藻酸钠凝胶复合,使细胞终浓度为5×10<'6>/mL,然后滴入浓度200mmol/L CaCl<,2>溶液中,固化15min形成藻酸钙凝珠...  相似文献   
98.
1、γ6T细胞的概述 在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中,18T细胞是最早发生的T细胞。人γ6T细胞发生于7~8周正常胎儿的胸腺髓质。16T细胞的发育与αβT细胞相似,要经历功能性T细胞抗原受体(Tcell receptor,TCR)的表达和阴性选择以获得自身免疫耐受,但是否要经历阳性选择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分析广州市3起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截至2021年6月18日广州市COVID-19本地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起本地COVID-19疫情累计报告病例726例,其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366例,病例以女性(51.6%,189/366)、18~65岁(81.4%,298/366)、职业以家务/待业(32.2%,118/366)和离/退休人员(20.2%,74/366)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71.6%,250/349)和咳嗽(60.7%,212/349)为主;非洲国家及地区(非洲)入境关联疫情207例,以男性(69.6%,144/207)、18~40岁(72.9%,151/207)和商业服务职业(62.3%,129/207)为主,首发症状以无明显不适(55.6%,15/27)和咳嗽(37.0%,10/27)为主;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153例,以女性(58.8%,90/153)、≥ 41岁(64.7%,99/153)和离/退休人员(32.0%,49/153)为主,首发症状以咳嗽(32.9%,48/146)和无明显不适(28.1%,41/146)为主。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的家庭续发率分别为11.2%、5.7%和11.5%;潜伏期MP25,P75)分别为6.5(4.0,10.8)d、4.0(2.5,6.0)d和4.0(3.0,5.0)d;代间距MP25,P75)分别为4.0(3.0,8.0)d、4.0(2.5,6.0)d和3.0(2.0,5.0)d。3起本地COVID-19疫情在性别、年龄、职业、首发症状、家庭续发率和潜伏期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发现途径中,我国湖北省关联疫情主要是自主就医(44.3%,162/366),非洲入境关联疫情和Delta变异株关联疫情主要是社区主动排查[58.5%(121/207)和27.5%(42/153)]和密切接触者管理[33.3%(69/207)和67.3%(103/153)]。结论 广州市3起COVID-19本地疫情因感染来源、变异株类型和防控策略的不同导致流行特征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传播特征及病例发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应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和常见症状监测、强化聚集性疫情排查等措施,严防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2011—2019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9年广州市报告登革热的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的时间、空间与人群分布差异。结果 2011—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380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35.37/10万。本地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12月,输入病例一年四季发生。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排名前4的行政区分别为白云区(27.50%)、海珠区(13.93%)、越秀区(11.16%)和荔湾区(10.38%)。境外输入来源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38.56%),境内输入来源以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为主(49.78%)。本地病例中女性占比高于输入病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 20~39岁的青壮年,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占比本地大于输入;本地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占比高于本地。 结论 2011—2013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呈上升趋势,2015年大幅下降,随后发病频率与流行强度明显增加,2019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流行高峰。广州市本地登革热疫情波及范围近年来呈现市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趋势,流行特点发生变化,需进—步调整登革热防控策略,加强广州市蚊媒监测系统,提高边境检疫部门应急处置工作,在登革热疫情初期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