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7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双自杀基因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将 2种最重要的自杀基因TK与CD基因整合在一起 ,以脂质体和逆转录病毒为载体 ,介导转入肝癌细胞HCC 990 3[1] ,最大限度地消除肿瘤细胞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 ;同时 ,降低前药的毒副作用。1 材料与方法 :质粒pWZLneoCDglyTK、pWZLneoTK由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皇家医院基因治疗中心惠赠。HCC 990 3肝癌细胞系由本课题组建立。CD与TK基因转染PA317包装细胞和肝癌细胞系HCC 990 3,脂质体介导的CD与TK基因转染PA317包装细胞。测定逆转录病毒滴度 ,逆转录病毒转染HCC 990 3细胞 ,RT PCR测…  相似文献   
72.
端粒及端粒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粒是染色体端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对染色体具有保护作用,随着细胞分裂的不断进行,端粒逐渐缩短,减少到一定程度,细胞就趋向衰亡,被认为是细胞有丝分裂的“生物钟”端粒酶是影响端粒长度的主要因素,以其RNA为模板,向端粒末端添加(TAGGG)n序列,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端粒酶的功能区主要在hTR的44-203核苷酸区,3p和10p上存在着编码调整端粒酶的基因,Estl可能是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TK与CD双自杀基因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在前药用量、杀伤效力及旁观者效应强弱等方面,与单自杀基因比较。方法 将TK与CD双自杀基因导入肝细胞肝癌细胞系HCC-9903,用不同浓度更昔洛韦(GCV)及5氟胞嘧啶(5FC)、不同混育比例及不同混育时间分别作用于细胞,观察在这些条件下的杀伤效应及旁观者效应。结果 GCV与5FC的有效浓度范围分别是大于10^-2μg/ml及大于2mmol/L,混育96h杀伤作用明显高于24h。HCC-9903/TK CD细胞占5%以上,即可观察到旁观者效应。结论 以脂质体介导成功将双自杀基因TK与CD感染肝细胞肝癌细胞系HCC-9903,双自杀基因具有强大杀伤作用,较单自杀基因更为明显,其前药用量减少,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旁观者效应更为强大。其杀伤作用与前药浓度、混育比例及混育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小鼠免疫共刺激信号B7-2转化小鼠淋巴瘤细胞株EL4后,转化细胞介导的免疫作用.方法:(1)提取经LPS刺激后的小鼠脾细胞内的总RNA,以此为模板进行反转录PCR扩增,获得特异性的小鼠mB7-2 cDNA的产物并测序.将扩增的mB7-2 cDNA片段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SN中,然后包装到PA317细胞中;(2)收集并浓缩PA317/mB7-2产生的病毒上清,感染EL4细胞,获得EL4/mB7-2;(3)体外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EL4/mB7-2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L-2情况.结果:成功得到了表达载体pLXSN-mB7-2和转基因的EL4/mB7-2.在体外,EL4/mB7-2刺激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的IL-2的量明显超过野生型EL-4细胞.结论:mB7-2基因转染EL-4细胞可活化T细胞分泌IL-2,为今后研究比较共刺激信号在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以及器官移植等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B(IL 12B)基因1188A/C位点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 RFLP法对324例COPD患者和389例健康人IL 12B基因1188A/C位点多态性进行分型,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L 12B基因1188A/C多态位点AA、AC、CC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中分别为0.333?3、0.478?4和0.188?3,在对照组中分别为0.357?3、0.475?6和0.167?1,A和C等位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组中分别为0.572?5和0.427?5,在对照组分别为0.595?1和0.404?9,该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P值分别为0.689,0.3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 12B基因1188A/C位点多态性与山东汉族人群COPD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利用RNAi技术抑制Bcl 2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和放射敏感性变化的影响。方法构建Bcl 2基因的干扰质粒pBcl 2 siRNA,稳定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同时设立转染无意义链组、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采用Real time RT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 观察Bcl 2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克隆形成方法,检测RNA干扰对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bcl 2 siRNA质粒,转染A549细胞,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A549/Bcl2 Ins;Bcl 2mRNA、 Bcl 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A549/Bcl2 Ins凋亡率[(10.11±0.92)%]明显高于对照组,6Gy X线照射后凋亡率[(28.81±1.10)%]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照射组;A549/Bcl2 Ins的D0和Dq值分别为1.399和1.298,明显低于转染无意义序列细胞株A549/Bcl2 Neg(1.695和2.480)、转染空载体细胞株A549/SD (1.706和2.227)和空白对照细胞A549(1.816和2.777)。结论RNAi技术可以有效抑制肺腺癌A549细胞Bcl 2基因的表达,增强A549细胞对X线的放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反义肽核酸(PNA)的细胞转染方法及对体外培养的神经母细胞瘤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方法 以人MDR-1基因mRNA为靶点设计合成两反义PNA序列,利用PNA-DNA杂交,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神经母细胞瘤耐药细胞株SK-N-SH。应用流式细胞术、RT-PCR、MTT等方法分别检测反义PNA的转染效率、转染前后细胞P-糖蛋白(P-gp)、MDR-1基因mRNA的表达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荧光标记的反义PNA转染肿瘤细胞后,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两反义PNA均使SK-N-SH细胞P-gp表达明显降低,阿霉素和长春新碱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值明显下降,MDR-1 mRNA表达轻度降低。而PNA1转染对照组C6/adr细胞后,上述变化不明显。结论 PNA-DNA杂交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可有效增加细胞对PNA的摄取.特异序列的反义PNA可有效逆转神经母细胞瘤的MDR特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培养扩增及诱导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使用mGM-CSF加mIL-4培养诱导骨髓细胞分化,采用反复冻融法制备L7212白血病细胞的冻融抗原(TAA),在DC培养的第3天加入TAA,将TAA冲击致敏的DC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获得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MTT法检测CTL对L7212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MTT检测发现CTL对L7212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抑制作用,L7212抗原冲击致敏的DC能显著提高和延长野生型L7212细胞再攻击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期。结论:mGM-CSF和mIL-4配伍可有效地从小鼠骨髓细胞中诱导出大量的成熟的功能性DC,L7212白血病TAA冲击致敏的DC可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0.
外源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生长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源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将含有wtp53的真核表达质粒pCMV-p53导入GBC—SD细胞。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证实外源p53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用细胞计数和克隆形成实验反映细胞增殖状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转化细胞系中存在外源p53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稳定转染wtp53基因的GBC-SD-wtp53细胞,体外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克隆形成率仅为3.2%,显著低于对照组GBC-SD-mutp53(28%)和亲本GBC-SD细胞 (29%,P<0.01);G0/G1期、S期、G2/M期比例(%)分别为(66.12±4.2、32.87±2.15、1.01± 0.37),与对照组(46.20±5.1、30.78±2.92、23.02±1.87)及亲本细胞(41.25±3.2、40.03±2.09、 18.72±1.05)相比,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结论外源野生型p53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人胆囊癌GBC-SD细胞的体外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