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反搏前、反搏1h末及第1、2疗程末患者血浆中vWF和sICAM-1水平。结果反搏1h末血浆vWF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sICAM-1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反搏第1、2疗程末vWF水平恢复至反搏治疗前水平(P>0.05),而sICAM-1水平则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vWF和sICAM-1水平的动态效应可能是冠心病患者从中受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2.
吴芳  马虹 《新医学》2013,44(6):359-36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胸前区不适感,邻近区域也可能波及。通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心脏氧耗增加时无法充分供氧所致。该文重点讲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策略,并简述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血管重建、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以及危险因素的预防。该病的治疗目标是降低死亡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减少疼痛。所有患者都应服用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氯吡格雷可作为阿司匹林用药禁忌患者的替代治疗。对置入支架的患者,术后除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二联抗血小板治疗,还应接受β受体阻断药及ACEI改善预后,尤其对于合并高血压、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如患者仍有心绞痛发作,需考虑行血管重建术,包括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ECP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螺旋CT对肝外低位梗阻的诊断,建立了动物模型并进行研究。在5条犬的胆总管远端、乏特壶腹部植入塑料异物,形成异物肉芽肿,检测血胆红素指数,定期行螺旋CT扫描,增强扫描,并作病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肉芽肿在0.5cm以下,螺旋CT可以显示扩张的胆总管,不能直接显示肿物影;肉芽肿在0.5cm以上,通过低张、低密度造影剂的充盈,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结论:配合低张剂山莨菪碱、低密度造影剂(牛奶)的应用,对0.5cm以上的占位引起的肝外低位梗阻,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治疗甲状腺手术术后头痛的有效性。方法 86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全麻拔管前给予生理盐水,氟比洛芬酯组(43例):全麻拔管前共计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术后24、48 h随访,根据VAS评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两次评分均值>4分诊断为术后头痛。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24、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术后头痛10例(23.3%),氟比洛芬酯组发生术后头痛2例(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可以缓解甲状腺手术术后头痛。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痛觉过敏组(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I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_(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6.
马虹 《药物与人》2010,(1):58-59
运动可强身壮体已人人皆知,而运动也可致病却未引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运动致病,专指由运动本身所导致的疾病,不包括由运动造成的摔伤、骨折等意外损伤,如屡见报端的运动性猝死、血尿、蛋白尿、腹痛等。  相似文献   
77.
β受体阻滞剂具有明确的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在治疗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同时也被指南认定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2]。但是近年的一些系统回顾性研究在复习了过去的临床试验后,对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近期的一篇荟萃分析更明确提出是该结束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高血压一线药物的时代了[3]。这些试验结果对临床实践有何启示呢?多项回顾性研究均对β受体阻滞剂的一线地位提出质疑FranzHMesserli等[4]通过系统回顾的方法,研究了β受体阻滞剂在老年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78.
本文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泌尿科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中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期间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20例):潮气量(Vt)=9 m L/kg理想体重(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吸气呼气时间比(I∶E)=1∶2;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20例):Vt=7 m L/kg 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I∶E=1∶2,呼气末正压设为6 cm H2O,每30分钟手法肺复张1次。术中吸入氧气浓度40%,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5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机械通气1.5 h(T3)、拔除气管导管后1 h(T4)、术后3 d(T5)观察记录HR、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mean),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Pa CO2和Hb;观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C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Pa O2和氧合指数(Pa O2/Fi O2)均较术前降低(P<0.05),P组Pa O2和氧合指数在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较术前降低(P<0.05),但术后3 d无明显差异,且在机械通气1.5 h、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均较C组显著增高(P<0.05)。P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eak和Pmean均高于C组(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1.5 h后Cdyn降低(P<0.05),但P组高于C组(P<0.05)。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肺保护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0.
<正> 扁平苔癣是口腔较常见的慢性粘膜—皮肤损害性疾病,女性多见,国内外对该病恶变现象均有报道,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例为糜烂性扁平苔癣,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患者屠某,女,53岁,汉族。反复口腔灼痛,溃烂出血,颊部粗糙有条状感,口臭14年。于1990年病理切片确诊为慢性糜烂性扁平苔癣。经门诊治疗,病情一度减轻,3个月后常因劳累,情绪不佳或大便燥结病情加重而复发。1994年9月入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