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4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4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4篇 |
内科学 | 245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55篇 |
综合类 | 229篇 |
预防医学 | 56篇 |
药学 | 103篇 |
中国医学 | 14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40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45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托烷斯琼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托烷斯琼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Ovid、CNKI等数据库,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1995~2009年发表的有关托烷斯琼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 Handbook 5.0.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avMan 4.2.10软件。结果共纳入17个RCT,包括4?6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托烷司琼单次静注能降低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41,95%CI(0.29,0.60)]和全麻术后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30,95%CI(0.15,0.60)];单次静注或分次泵注均能降低全麻术后应用曲马多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95%CI)分别为0.41(0.29,0.56)和0.10(0.06,0.19)];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联用较托烷司琼单用能更有效降低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27,95%(0.13,0.57)]。②安全性:托烷司琼静注能减少头晕头迷的发生率[RR=0.35,95%CI(0.16,0.75)],但在减少术后瘙痒、嗜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未出现椎体外系、排尿困难等症状。结论托烷司琼能明显降低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增加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并可减少头晕头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44.
美国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青少年及成人发生原发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化学预防标准的重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0,(2)
作者以美国青少年和成人为研究对象,对HIV患者发生原发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价。作者在美国9个城市的医疗诊所按以下标准登记观察对象:1)在登记前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盐酸利多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分别及复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手外伤手术90例,随机分成L(利多卡因)组、R(罗哌卡因)组和C(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L组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40 m L、R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40 m L、C组2%盐酸利多卡因20 m L+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 L+10 m L生理盐水(复合药液利多卡因为1%,罗哌卡因0.2235%)共40 m L,三组均采选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三组麻醉效果均良好,起效时间L组与C组无差异、R组明显慢于前两组,维持时间L组最短、C组居中、R组最长。局麻药中毒反应发生率C组最高。结论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麻醉效果满意,但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6.
<正> 扁平苔癣是口腔较常见的慢性粘膜—皮肤损害性疾病,女性多见,国内外对该病恶变现象均有报道,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例为糜烂性扁平苔癣,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患者屠某,女,53岁,汉族。反复口腔灼痛,溃烂出血,颊部粗糙有条状感,口臭14年。于1990年病理切片确诊为慢性糜烂性扁平苔癣。经门诊治疗,病情一度减轻,3个月后常因劳累,情绪不佳或大便燥结病情加重而复发。1994年9月入院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期间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20例):潮气量(Vt)=9 m L/kg理想体重(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吸气呼气时间比(I∶E)=1∶2;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20例):Vt=7 m L/kg 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I∶E=1∶2,呼气末正压设为6 cm H2O,每30分钟手法肺复张1次。术中吸入氧气浓度40%,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5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机械通气1.5 h(T3)、拔除气管导管后1 h(T4)、术后3 d(T5)观察记录HR、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mean),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Pa CO2和Hb;观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C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Pa O2和氧合指数(Pa O2/Fi O2)均较术前降低(P<0.05),P组Pa O2和氧合指数在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较术前降低(P<0.05),但术后3 d无明显差异,且在机械通气1.5 h、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均较C组显著增高(P<0.05)。P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eak和Pmean均高于C组(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1.5 h后Cdyn降低(P<0.05),但P组高于C组(P<0.05)。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肺保护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8.
运动可强身壮体已人人皆知,而运动也可致病却未引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运动致病,专指由运动本身所导致的疾病,不包括由运动造成的摔伤、骨折等意外损伤,如屡见报端的运动性猝死、血尿、蛋白尿、腹痛等。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对胃移植癌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n(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BALB/c 裸鼠为研究对象,于颈背部皮下注射胃癌细胞株以建立胃移植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贝伐单抗组和高剂量贝伐单抗组。低剂量组注射11 mg/kg贝伐单抗,高剂量组注射22 mg/kg贝伐单抗,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三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血清以及肿瘤组织VEFG、IL-8、bFGF 含量。结果 治疗7 d、14 d、21 d 后,贝伐单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明显小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P<0.05)。治疗21d 后,贝伐单抗组的肿瘤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明显低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t=2.189~4.807,P<0.05);贝伐单抗组裸鼠血清与肿瘤组织中VEGF、IL-8、bFGF 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血清与肿瘤组织中VEGF、IL-8、bFGF 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t=2.443~7.745,P<0.05)。结论 贝伐单抗对胃移植癌裸鼠模型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够降低VEGF、IL-8、bFGF 的表达。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变化规律,方法:将机械通气患者49例,且通气时间48h以上者,每日查痰培养,隔日照X线胸片,记录痰培养致病菌出现时间规则使用抗生素,直至脱机时的变化规律。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致病几率为最高,其次为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杆菌。发病至气管吸痰细菌培养阳性的时间表明,机械通气〈4d,痰培养阳性率为15%(3例/20例);5~6d者达50%(4例/8例);超过7d者,痰培养阳性率100%(n=21)。结论:本观察表明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中,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交互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患者的预后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