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56篇
药学   10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充血性心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2.
目的系统评价托烷斯琼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Ovid、CNKI等数据库,并查阅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收集1995~2009年发表的有关托烷斯琼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 Handbook 5.0.1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avMan 4.2.10软件。结果共纳入17个RCT,包括4?67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托烷司琼单次静注能降低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41,95%CI(0.29,0.60)]和全麻术后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30,95%CI(0.15,0.60)];单次静注或分次泵注均能降低全麻术后应用曲马多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95%CI)分别为0.41(0.29,0.56)和0.10(0.06,0.19)];托烷司琼与地塞米松联用较托烷司琼单用能更有效降低全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RR=0.27,95%(0.13,0.57)]。②安全性:托烷司琼静注能减少头晕头迷的发生率[RR=0.35,95%CI(0.16,0.75)],但在减少术后瘙痒、嗜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未出现椎体外系、排尿困难等症状。结论托烷司琼能明显降低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增加瘙痒、嗜睡等不良反应,并可减少头晕头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对肺内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了解七氟醚对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抑制程度。方法:选择34例开胸行非肺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组(12例)、氟烷组(14例)、氯胺酮组(8例)。在双肺通气30分钟、单肺通气2分钟、10分钟、30分钟及60分钟同时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分流率。结果:双肺通气30分钟时三组分流率无明显差别。七氟醚、氟完与氯胺酮相比能明显增加单肺通气期间肺分流率,抑制HPV,PaO2、Pac  相似文献   
44.
作者以美国青少年和成人为研究对象,对HIV患者发生原发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价。作者在美国9个城市的医疗诊所按以下标准登记观察对象:1)在登记前无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盐酸利多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分别及复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手外伤手术90例,随机分成L(利多卡因)组、R(罗哌卡因)组和C(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组。L组应用1%盐酸利多卡因40 m L、R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40 m L、C组2%盐酸利多卡因20 m L+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 L+10 m L生理盐水(复合药液利多卡因为1%,罗哌卡因0.2235%)共40 m L,三组均采选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三组麻醉效果均良好,起效时间L组与C组无差异、R组明显慢于前两组,维持时间L组最短、C组居中、R组最长。局麻药中毒反应发生率C组最高。结论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麻醉效果满意,但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46.
<正> 扁平苔癣是口腔较常见的慢性粘膜—皮肤损害性疾病,女性多见,国内外对该病恶变现象均有报道,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本例为糜烂性扁平苔癣,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患者屠某,女,53岁,汉族。反复口腔灼痛,溃烂出血,颊部粗糙有条状感,口臭14年。于1990年病理切片确诊为慢性糜烂性扁平苔癣。经门诊治疗,病情一度减轻,3个月后常因劳累,情绪不佳或大便燥结病情加重而复发。1994年9月入院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全身麻醉期间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全身麻醉下髋关节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20例):潮气量(Vt)=9 m L/kg理想体重(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吸气呼气时间比(I∶E)=1∶2;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20例):Vt=7 m L/kg IBW,初始呼吸频率(f)=12次/min,I∶E=1∶2,呼气末正压设为6 cm H2O,每30分钟手法肺复张1次。术中吸入氧气浓度40%,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35~45 mm H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机械通气1.5 h(T3)、拔除气管导管后1 h(T4)、术后3 d(T5)观察记录HR、MAP、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mean),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仪测定Pa O2、Pa CO2和Hb;观察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C组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Pa O2和氧合指数(Pa O2/Fi O2)均较术前降低(P<0.05),P组Pa O2和氧合指数在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较术前降低(P<0.05),但术后3 d无明显差异,且在机械通气1.5 h、拔除气管导管后1 h和术后3 d均较C组显著增高(P<0.05)。P组在机械通气期间Ppeak和Pmean均高于C组(P<0.05)。两组在机械通气1.5 h后Cdyn降低(P<0.05),但P组高于C组(P<0.05)。P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肺保护策略能够有效提高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并发症,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8.
马虹 《药物与人》2010,(1):58-59
运动可强身壮体已人人皆知,而运动也可致病却未引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运动致病,专指由运动本身所导致的疾病,不包括由运动造成的摔伤、骨折等意外损伤,如屡见报端的运动性猝死、血尿、蛋白尿、腹痛等。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对胃移植癌裸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n(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BALB/c 裸鼠为研究对象,于颈背部皮下注射胃癌细胞株以建立胃移植癌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贝伐单抗组和高剂量贝伐单抗组。低剂量组注射11 mg/kg贝伐单抗,高剂量组注射22 mg/kg贝伐单抗,空白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三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情况、血清以及肿瘤组织VEFG、IL-8、bFGF 含量。结果 治疗7 d、14 d、21 d 后,贝伐单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明显小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P<0.05)。治疗21d 后,贝伐单抗组的肿瘤质量明显低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明显低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t=2.189~4.807,P<0.05);贝伐单抗组裸鼠血清与肿瘤组织中VEGF、IL-8、bFGF 含量均明显低于空白组,且高剂量贝伐单抗组血清与肿瘤组织中VEGF、IL-8、bFGF 含量明显低于低剂量贝伐单抗组(t=2.443~7.745,P<0.05)。结论 贝伐单抗对胃移植癌裸鼠模型的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能够降低VEGF、IL-8、bFGF 的表达。  相似文献   
50.
马虹  徐磊 《天津药学》2005,17(4):44-4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菌群变化规律,方法:将机械通气患者49例,且通气时间48h以上者,每日查痰培养,隔日照X线胸片,记录痰培养致病菌出现时间规则使用抗生素,直至脱机时的变化规律。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致病几率为最高,其次为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杆菌。发病至气管吸痰细菌培养阳性的时间表明,机械通气〈4d,痰培养阳性率为15%(3例/20例);5~6d者达50%(4例/8例);超过7d者,痰培养阳性率100%(n=21)。结论:本观察表明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中,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交互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患者的预后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