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马焱  林春燕 《海南医学》1996,(2):122-127
采用WHO推荐的RD,HEP2两种细胞株对全省1994年送检的24例患者的45份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阳性率为33.33%(15/45),其中,非脊灰肠道病毒占60%(9/15);其余3例(6份)经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分别为I型疫苗相关株,Ⅱ型疫苗相关株。较之1993年,海南省脊灰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疫苗相关病例及非脊灰肠道病毒引发病例有增长趋势,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目前海南省自1991年后再未发生登革热流行后人群的抗体水平,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2006年采集海南省既往登革热不同流行强度地区健康人群血样931份和发热病人急性期血样81份,分别检测登革IgG和IgM抗体。结果被调查的931名健康人群中,13例登革IgG抗体阳性(1.4%),主要集中在既往登革热高发的地区,年龄最小的38岁,主要为农民和渔民,低发区未检出阳性,发热病人血样检出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海南省自1991年来未发生登革热的流行,但目前既往流行区人群登革热抗体水平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有再次发生大规模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规律,为制定乙脑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监测报告病例,采集监测病例血清标本,在国家乙脑监测点东方市进行媒介和宿主监测,人和宿主血清标本均用ELISA法分别检测疑似病例乙脑IgM抗体和宿主IgG抗体;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抽查全省乙脑疫苗接种率。监测结果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南省2009年共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111例,市县区报告疑似病例的有19个,覆盖率86.36%;采集病例血清标本110例,脑脊液标本33例,经血清学和脑脊液确诊病例11例,发病率为0.12/10万,疑似病例24h及时报告率为92.79%,病例分布在7个市县区,占总市县数的31.82%,病例呈高度散发;6月上旬峰值最高,占病例总数45145%;病例以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为1.85/10万,病例男女比为4:7;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2.73%。媒介监测显示三带喙库蚊的密度最大,为40.96只/人工.h,三带喙库蚊以畜房密度最高,为72.13只/人工.h。宿主猪血清阳性率30.91%。抽查乙脑基础免疫接种率97.80%,高于2008年的95.68%,(X^2=18.27,P〈0.001),加强免疫接种率98.68%,高于2008年的93131%(X^2=41.01,P〈0.001)。结论海南省仍为乙脑流行区,媒介和宿主广泛存在,确保适龄儿童乙脑疫苗高接种率、高抗体水平,以有效控制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了解海南省脑膜炎奈瑟菌(Nm)的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对2005-2015年海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CM)病人、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带菌者样本中分离到的16株Nm和1份脑脊液样本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 17份样本共分为11种不同的Nm ST型别,分属于ST-4821、ST-11、ST-5、ST-175、ST-364克隆群和5个无序列群分类(UA),其中前3个克隆群为高致病性克隆群,分别占29.41%(5株)、17.65%(3株)、5.88%(1株)。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3200型。ST-4821型来自3例C群ECM病例和1株不可分群密切接触者。ST-3200型来自2005年的C群健康带菌者。ST-11、ST-5克隆群分别只有W135群的ST-11型和不可分群的ST-7型,均来自健康带菌者。B群5株有5种ST,其中ST-11127型和ST-11134型为新发现的ST,2015年海口市首例B群病人是ST-7962型,与2010年分离自儋州市ECM密切接触者的B群ST-11127型同源,均为UA,其他不同基因群序列型相互间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海南省Nm分子型别具有基因多样性,Nm C群ST-4821型是优势序列群。健康人群中携带有高致病性克隆群菌株。  相似文献   
35.
海南省人群SARS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海南省人群是否存在SARS冠状病毒的隐性感染。方法:采集不同人群血标本,检测血清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结果:共检测各类人群血清样本1451份,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人群中目前无SARS冠状病毒的隐性感染,人群对SARS冠状病毒普遍易感,海南省的SARS监测和防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面临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6.
2000年6月至今,我们诊治胃食管返流性咽喉炎186例,其中男75例,女111例,30~68 岁,平均49岁,病史1个月~3年.有下咽及胸部烧灼感,咽部异物感,吞咽阻塞感, 嗳气,咳嗽,泛酸等症状.  相似文献   
37.
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海南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NPEV)的感染状况 ,为我省今后进一步研究肠道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采集不同组群儿童粪便标本 ,采用WHO提供的RD、HEP -2、L2 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 1994~ 2 0 0 1年采集的 10 2 6例儿童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NPEV分离率为 19.79% ,其中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组NPEV分离率最高 ,为 2 6.5 8% ,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粪便标本的NPEV分离率分别为 17.37%和 2 0 .41% ,AFP病例与接触者NPEV分离率有显著性差异 (x2 =9.468,P <0 .0 1)。不同组群儿童感染的NPEV型别差异较大。不同型别NPEV毒株在海南省AFP病例、AFP接触者和健康儿童中感染的机率有所差别。有些型别的NPEV在三组儿童中都有循环 ,但有些型别的NPEV毒株仅从AFP病例或其接触者中分离到。结论 在我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后 ,开展儿童NPEV感染状况的研究能为进一步证实和巩固消灭脊灰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并对我国深入研究NPEV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以及应用旋切器对子宫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查阅2010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以诊断子宫肌瘤入院并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应用旋切器进行辅助肌瘤剔除)的患者资料,统计其术后病理为子宫肉瘤的患者,并随访其预后。结果:以子宫肌瘤为诊断入院并行子宫肌瘤粉碎术的患者共1 886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肉瘤者6例;其中1例患者再次手术时发现盆腔及大网膜转移病灶;1例患者化疗后进展死亡;1例患者半年后复发,2年后死亡;其余3例患者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子宫肌瘤旋切器误用于子宫肉瘤的概率非常小,约为0.31%(6/1 886)。子宫肌瘤旋切器仍是可行的手术器械,但应注意应用旋切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采取合适措施来规避。  相似文献   
39.
前天,小白领Sandy一早走进办公室就引得在场同事惊呼:“你怎么……变成娃娃脸了?”再仔细一看,同事们发现原本无刘海的Sandy今天竟然顶着一头厚厚的平刘海来上班了,而且还戴了个发箍,30岁的她顿时可爱了不少,也年轻了不少。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掌握引起海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和局部爆发的流感病毒型别、流感病毒分离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等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流感措施,以及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禽流感的鉴别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采集流感样病例和疑似流感爆发人群的咽拭子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分离流感病毒,采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病毒型别鉴定.结果 海南省2004~2006年共采集1565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分离到流感病毒219株.2004年甲3型占62.1%,乙型占37.9%,分离高峰在7~9月;2005年甲3型占67.0%,乙型占19.6%,甲1型占13.4%,高峰在4~6月;而2006年甲l型占59.2%,乙型占36.7%,甲3型仅占4.1%,1~3月即显现分离高峰,高峰持续至6月.0~9岁分离率最高,为21.91%(103/470),构成比占47.03%(103/219);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1(124/95).结论 引起海南省2004~2006年流感小规模流行和局部爆发的病毒,由甲3型、乙型逐年向甲1型、乙型转换,流行高峰从7~9月逐年提前至1~3月.应继续加强海南省流感的病原学监测,指导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和疫情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