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11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81例患者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等良性病变为首发症状(偶发组),130例患者以甲状腺癌结节或体检B超怀疑恶性病变或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显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7岁及42岁(F=15.545,P=0.000).显性组恶性程度高于偶发组,其需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比例分别为48.5%(63/130)及30.9%(56/181),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7%(36/130)及10.5%(19/181),肿瘤两叶多发病灶分别为18.5%(24/130)及9.4%(17/181).结论 将甲状腺微小癌分为"偶发癌"和"显性癌"两个亚型对认识微小癌的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对"显性癌"患者,患侧腺叶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应视为标准术式;而对"偶发癌"患者,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前提下,甲状腺次全或腺叶切除都可视为手术选择.同时应常规探查Ⅵ区淋巴结,肿大者应予以清扫,体检及B超提示颈淋巴结转移者需再加颈侧清扫.  相似文献   
52.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6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00)及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B超提示结节钙化灶(P=0.001)、颈淋巴结转移(P=0.008)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1)发生率等方面叫显高于单灶患者.而单灶组在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多灶组(P=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男性、体检颈部淋巴结大、肿瘤位于双侧及病灶数目≥3个倾向于肿瘤较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的比例较高;而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多灶性癌恶性度相对较低.本组164例(97.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1个月(2~127个月).随访中5例死亡,1例胸部X线片怀疑肺部转移,16个月健在;6例于术后3~41个月因颈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2例于术后13个月、24个月残余腺体肿瘤复发手术切除.总的1、2、5、10年生存期分别为98.2%、97.4%、96.5%、96.5%.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与预后相关(X<'2=168.832,P=0.000).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生物学恶性度更高.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视为标准手术方式,在外侧区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加行侧方清扫.AJCC分期仍是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3.
黄胸鼠体表寄生吸虱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方法选择云南省9个县(市)作为调查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结果在捕获的45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3种吸虱,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77.54%和22.12%),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27.64%-58.29%),若虫比例低,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结论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群落结构简单.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相似文献   
54.
肱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49名.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14名患者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正常除外冠心病的患者共35名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右侧肱动脉内径、IMT并计算半径与IMT的比值(R/IMT)并进行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分析影响肱动脉IMT的危险因素.结果:肱动脉IMT(r=0.301,P=0.000)和R/IMT(r=-0.268,P=0.001)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组患者肱动脉IMT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66);肱动脉内径及肱动脉IMT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181和0.230,P=0.038和0.0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肱动脉IMT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空腹血糖.结论:肱动脉IMT与年龄呈正性直线相关,肱动脉IMT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5.
我们自1982年2月~1983年5月对17例中、晚期肝癌病人,在剖腹探查术中作了肝动脉栓塞并结扎,其结果摘要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5例,年龄24~65岁,均经剖腹探查和病理切片证实为原发性肝癌。均有不同程度肝硬化。大体观结节型16例,巨块型1例。除1例巨块型位于右肝外,另16例结节型均累及肝左、右两叶。  相似文献   
56.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QT综合征(LQTS)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β阻滞剂可使约80%的病人获得长期疗效,但对药物无效者需考虑其他方法。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昂贵费用又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报道5例LOTS病人进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后的即刻和短期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57.
58.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CD44V6表达与人胃癌生长方式、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S-P法,对103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及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60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为7~67个月。结果 (1)CD44V6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而胃癌中60.1%表达;(2)CD44V6表达与Borrmann分型、周围淋巴结转移程度、TNNM分期及脉管存在癌栓与否有关(P〈0.05)  相似文献   
59.
马志敏  王宏宇  孙淑红  边红 《临床荟萃》2009,24(17):1508-1509
国内外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显示,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仅可提示冠状动脉的早期病变,并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1-2].  相似文献   
60.
目的 了解黄胸鼠体表吸虱昆虫寄生状况。 方法 选择云南省 9个县 (市 )作为调查点 ,用鼠笼加食饵诱捕黄胸鼠 ,“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吸虱。吸虱群落结构用丰富度 (S)、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均匀度 (J′)及优势指数 (C′)描述。吸虱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 (C)、Cassie指数 (CA)、丛生指数 (I)及聚块指数 (m /m)测定。 结果 在捕获的 45 1只黄胸鼠体表仅采集到 3种吸虱 ,分别为太平洋甲胁虱、棘多板虱和锯多板虱 ,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都很低。优势虱种为太平洋甲胁虱和棘多板虱 (相对优势度Dr分别为 77.5 4%和 2 2 .12 % ) ,优势种地位突出。两种优势虱种在黄胸鼠体表的分布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格局 ,其生活史时期中均以雌雄成虫为主 (2 7.64 %~ 5 8.2 9% ) ,若虫比例低 ,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 结论 黄胸鼠体表吸虱种类单一 ,群落结构简单 ,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