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11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81例患者以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等良性病变为首发症状(偶发组),130例患者以甲状腺癌结节或体检B超怀疑恶性病变或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显性组).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7岁及42岁(F=15.545,P=0.000).显性组恶性程度高于偶发组,其需行颈淋巴结清扫的比例分别为48.5%(63/130)及30.9%(56/181),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7%(36/130)及10.5%(19/181),肿瘤两叶多发病灶分别为18.5%(24/130)及9.4%(17/181).结论 将甲状腺微小癌分为"偶发癌"和"显性癌"两个亚型对认识微小癌的发生、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对"显性癌"患者,患侧腺叶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应视为标准术式;而对"偶发癌"患者,在保证安全切缘的前提下,甲状腺次全或腺叶切除都可视为手术选择.同时应常规探查Ⅵ区淋巴结,肿大者应予以清扫,体检及B超提示颈淋巴结转移者需再加颈侧清扫.  相似文献   
22.
江平  马志敏 《中外医疗》2008,27(32):125-125
目的 观察垫枕平卧位对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产妇的影响.方法 监测观察57例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应用垫枕平卧位的反应.结果 患者无硬脊膜穿刺后头痛发生.结论 垫枕平卧位适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有助于患者增加舒适度,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3.
胃癌术后预后,主要取决于手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本文以胃癌根治切除术272例的临床资料为依据,按淋巴结转移特点,结合肿瘤部位和病期早晚,初步探讨胃癌的合理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材料和方法 1977年1月~1984年12月,我科收治胃癌473例。手术率为98.5%(466/473),切除率为84.1%(392/466)。根治切除占69.4%(272/392),姑息性切除占30.6(120/392)。对根治性切除272例中满1年以上的251例进  相似文献   
24.
患者女,52岁,因反复血便6个月余入院.6个月余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血便,呈鲜红色,伴大便次数增多,每天4~5次,为稀便.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治疗后,血便缓解.1个月余前,患者再次解血便,我院肠镜检查见乙状结肠距肛门20~50 cm处多发密集圆形和椭圆形隆起,隆起物表面光滑.表面黏膜正常,呈透明或半透明,部分呈蓝紫色,部分有新鲜出血(图1).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长期应用心脏保护性药物的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85例术后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血运重建术患者出院时服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调脂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比例分别为90.6%、88.5%、74.7%和76.3%,在平均(16.89±4.29)个月后,相心服药比例分别足93.5%、78.5%、48.9%和52.1%:服药剂量也呈相似趋势;停药原因中,医生未予处方的占31.0%,患者不合作22.7%,经济原因16.7%,换药及扭心副反应12.1%,达标停药9.1%,不良反应停药7.6%.结论:血运重建术患者长期服用有效药物的比例和剂最降低:患者认知和医生忽视是造成停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6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00)及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B超提示结节钙化灶(P=0.001)、颈淋巴结转移(P=0.008)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1)发生率等方面叫显高于单灶患者.而单灶组在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多灶组(P=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男性、体检颈部淋巴结大、肿瘤位于双侧及病灶数目≥3个倾向于肿瘤较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的比例较高;而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多灶性癌恶性度相对较低.本组164例(97.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1个月(2~127个月).随访中5例死亡,1例胸部X线片怀疑肺部转移,16个月健在;6例于术后3~41个月因颈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2例于术后13个月、24个月残余腺体肿瘤复发手术切除.总的1、2、5、10年生存期分别为98.2%、97.4%、96.5%、96.5%.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与预后相关(X<'2=168.832,P=0.000).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生物学恶性度更高.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视为标准手术方式,在外侧区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加行侧方清扫.AJCC分期仍是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7.
肺栓塞是一种发病率和误诊率均很高的心肺血管疾病.其中栓塞面积在2个肺叶以上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AMPE)常常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引起迅速死亡,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笔者就手术后AMP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28.
马志敏  王芳 《吉林医学》2012,(6):1314-1315
目的:预防盖诺所致静脉炎的发生。方法:将100例患者按住院顺序分为两组,单数设为对照组,双数设为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穿刺静脉选择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腰静脉,选用静脉留置针给药,当日滴注完毕不做留置,盖诺25 mg/m2加生理盐水10 ml茂菲氏入壶,入到生理盐水100 ml中,快速滴入。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选择周围静脉,选用头皮针,盖诺25 mg/m2加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国分期与TNM分期对判断手术切除肝癌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至2000年12月对2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27例患者随访3年以上。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Longrang比较生存曲线。结果全组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30%、25%、20%及18%。新分期Ⅰa、Ⅰb、Ⅱa、Ⅱb及Ⅲ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各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与TNM分期有一定相关性。TNM分期Ⅰ、Ⅱ、Ⅲ及Ⅳ期术后1、3、5、7、10年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Ⅲ、Ⅳ期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中国分期由于兼顾肿瘤与宿主肝功能两方面因素,分期更加精确,在反映切除肝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和年龄增长的关系.方法:根据年龄将116名冠心病患者分为5组:<45岁为第1组,45~54岁为第2组,55~64岁为第3组,65~74岁为第4组,>74岁为第5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冠心病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径、IMT、斑块及其数量,计算动脉半径和IMT的比值(R/IMT).对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检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R/IMT外,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各指标与年龄呈直线相关,但相关程度均不高,其中IMT与年龄的相关程度明显低于无冠心病及主要危险因素者.IMT和斑块发生率呈线性相关(r=0.316).斑块发生率、斑块数、IMT和颈动脉内径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间差异显著,但R/IMT的差异仅有临界性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斑块发生率在第4组和1、2组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斑块数在1组和4、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2组和4、5组间也有显著差异,P<0.01;IMT在1组和4、5组及2组和5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内径在4组和1、2、3组间均有显 著差异,P<0.01;R/IMT仅在2组和5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年龄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年龄增长的生理性影响较弱.(2)65岁左右颈动脉自身代偿能力可能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