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回顾分析21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无症状肾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l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2.8±6.7)岁,1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7例患者Scr≥115μmol/L。随访6-49个月,检测支架置入术后一般情况、肾功能变化(Scr、Ccr、GFR)、血压以及降压药物限定日剂量(DDDs)值。结果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13例,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8例,其中肾动脉中段狭窄7条血管,肾动脉开口狭窄22条血管,共计植入29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1例于术后8个月时院外猝死。肾动脉支架术后血压较术前有显著下降,支架术前、后血压为(149.6±16.3)/(89±7.5)mm Hg比(137.1±12.4)/(78.1±11.7)mmHg,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14例,治愈0例,无效4例,恶化1例。患者术前术后服用的所有降压药物的DDDs值,分别为(2.19±0.72)比(2.33±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支架术前后Scr水平及Ccr、GFR值,结果分别为(113±54.3)μmol/L比(118±42.3)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2.5±17.6)ml/min比(47.3±16.2)ml/min, P=0.08:(53.0±22.2)ml/min比(52.2±24.1) m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肾功能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分析Scr≥115μmol/L者和Scr<115μmol几者在术前和术后肾功能的比较亦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肾动脉支架术后血压较前有显著改善。而无论患者肾功能基础值是否正常,肾功能均有下降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支架治疗术并不能完全改善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肾功能,有时可能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2.
患者女性 ,70岁 ,因反复晕厥、生活不能自理半年入院。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室流出道 (LVOT)最大压力阶差为 112mmHg。行心肌化学消融 ,术后LVOT最大压力阶差为 98mmHg ,病人症状未缓解。 4个月后置入双腔起搏器 ,程控AV间期为 10 0ms时 ,LVOT最大压力阶差最小 ,为 10 .2mmHg。随访 7个月 ,病人症状消失 ,无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23.
青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年人心肌梗塞 (MI)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 4 2例连续住院的青年MI患者的病史、冠状动脉造影及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于同期住院的老年MI患者比较。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青年MI更易发生于男性 ,病前多无心绞痛病史 (P <0 0 0 1) ,心梗部位好发于前壁 (P <0 0 5 ) ,Killip分级心功能优于老年组 (P <0 0 0 1) ,室壁瘤及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P >0 0 5 )。青年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率显著高于老年组 (2 8 9%vs 1 5 % ,P <0 0 0 1) ,青年组以单支病变多见 (P <0 0 0 1) ,但侧枝循环的建立不如老年组充分 (P <0 0 5 ) ,青年MI73 8%有大量吸烟史 ,76 4 %发病前有激发因素 ,均显著高于老年组 (P <0 0 0 1)。结论 青年MI好发于前壁 ;室壁瘤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老年组相似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及轻度病变者多见 ,推测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大量吸烟、应激因素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痉挛是青年MI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对老年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短期疗效。方法 :43例老年 DCM患者中 ,对照组 2 0例给予地高辛、利尿剂、ACE抑制剂 ,口服硝酸酯治疗 ;治疗组 2 3例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 1 0 mg、多巴胺 60 mg、多巴酚丁胺 60 mg溶于 5%葡萄糖 50 0 ml中静滴 ,30 ml/h,每日 1次 ,疗程 1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 .0 5) ,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P<0 .0 5)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收缩压无差异 (P>0 .0 5)。结果 :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老年 DCM,短期观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5.
血尿酸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尿酸浓度升高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2003-09~2004-03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连续性冠心病患者118例(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8例,急性心肌梗死54例),年龄66(65·79±10·03)岁,其中男94例、女24例;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连续性入院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年龄61(60·75±11·98)岁,其中男43例、女24例。入院第2天清晨取空腹12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尿酸、血脂等各种生化检查,详细询问包括吸烟、高血压等病史。入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372·31±100·28)mmol/L对(340·08±81·58)mmol/L,P=0·028],冠心病组之间血尿酸浓度差异并无显著性。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并非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尿酸浓度升高可能只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志,而非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浦肯野电位 (P电位 )在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LVT)的标测及导管消融中的地位。方法 连续 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ILVT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根据VT发作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 ,可大致判断起源点位于左室间隔部或心尖。右心室递增刺激或程序刺激 (包括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 )不能诱发VT ,则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行刺激诱发。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VT发作时P电位较QRS波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以射频消融术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以及左室消融靶点处进行递增刺激和程序刺激均不能诱发VT为成功消融标准。结果  3例患者经右室刺激可诱发VT ,但另 3例患者经右室刺激不能诱发VT ,而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刺激可诱发VT ;成功靶点P电位较VT时QRS波提前 2 5~ 4 8(32 .6 7± 8.0 4 )ms ,成功消融靶点均位于左室间隔后半部分 ;随访 3~ 2 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在左室记录到P电位处进行刺激可提高ILVT的诱发率 ,可缩短手术时间。成功消融的靶点处P电位较VT时QRS波提前≥ 2 5ms。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血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入选了58例发病24h以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病例既往均无明显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于入院即刻、24h及1周测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随访1年的病死率、心血管事件住院率及心力衰竭住院率,并于1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NT-proBNP峰值均高于正常,高峰见于入院24h。一年随访中病死率、所有心血管事件住院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分别为6.9%、20.7%和13.8%。死亡病例、所有心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和因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研究入组时的NT-proBNP峰值均高于其余病例。发生心血管事件病例研究入组时的HS-CRP峰值也高于其余病例,但仅在死亡病例中有统计学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研究入组时的血NT-proBNP峰值与1年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r=0.383,P=0.003)及左室舒张末期直径(r=0.280,P=0.035)呈线性相关关系。结论高NT-proBN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容易再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并且与远期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8.
经导管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治疗主要为外科开胸修补,但手术创伤大,并有一定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报道我们采用国产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成功闭合3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经验。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以单纯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病变段,观察远期靶血管管腔面积,从而证实DCB在ISR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4例符合DCB适应证ISR患者,按照标准流程在充分预扩张基础上予以紫杉醇DCB扩张病变段,不植入支架.术后即刻及术后9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患者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支架横截面积(SA)和血管内膜增生状况.结果 4例患者单纯紫杉醇DCB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靶血管扩张段无夹层,无明显残余狭窄.术后9个月造影显示所有患者靶血管扩张段管腔通畅,病变段未见明显再狭窄,TIMI血流3级;血管内超声检测显示MLA均较术后即刻显著增加,SA呈增加趋势,内膜增生呈抑制趋势.结论 单纯DCB扩张ISR病变可增加远期管腔面积,避免二次支架植入,降低再次ISR风险,并通过局部释放紫杉醇作用于管壁,抑制内膜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30.
对住校学生的饮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学生的饮食习惯及观念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