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0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2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方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60例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从术后3 d开始,试验组口服小柴胡汤加减方,早晚各饮50 m L,共60 d;对照组早晚各饮温水1杯,共60 d。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第30天、术后第60天采用酶法检测患者总胆汁酸浓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FGF19浓度。结果试验组术后第60天血清总胆汁酸浓度、血清FGF19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方能够有效调节血清总胆汁酸和血清FGF19浓度,从而抑制胆石形成。小柴胡汤加减方促进胆汁酸分泌作用联合抑制FGF19的代谢表达作用强于胆汁酸对FGF19分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分析2008~2010年滨州市传染病医院各种传染病疫情变化,对目前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本院所收治的传染病病种及相应的住院人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种传染病的疫情变化情况.结果 2008~2010年,结核病始终高居本院传染病病种的首位;手足口病住院患者数较以往显著增高(已上升至第二位).住院患者人数较以往显著降低的疾病有麻疹、各种肝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较以往持衡的传染病病种包括水痘、破伤风、猩红热、风疹和狂犬病.甲型H1N1流感为2009年新发传染病.结论 本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居前3位的疾病是结核病、肝病和手足口病.2010年传染病住院患者居前5位的是结核病、肝病、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结核病和肝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而手足口病已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报告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脉络膜厚度,扫描设置为5°×15°矩形,范围包括黄斑和乳头旁视网膜。以脉络膜厚度〈125μm为选入标准,但应排除高度近视、葡萄膜炎史、外伤史、光动力疗法治疗史、玻璃体腔内类固醇注射史。对患者进行视力、黄斑外观及结构的检查,并对该病与青光眼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共选入患者18例28眼,平均年龄为78.6岁。所有的眼底均有豹纹状外观,平均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66.8μm。有12例18眼没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平均视力0.5,黄斑区有色素改变,类似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另外10眼同时并发老年性黄斑变性。有6例患者同时患有青光眼,盘周均有萎缩弧。结论: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主要发生于老年人,其后极病变类似于或同时伴有典型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改变。患有年龄相关性脉络膜萎缩具有发生青光眼的高风险性。  相似文献   
134.
当你坐电梯的时候,同你一块在一楼等电梯的人很多,可电梯迟迟不来.这时,你会如何打发等电梯的时间呢?A.死盯着每个楼层显示灯,准备冲进先开的电梯B.左顾右盼周围的人C.猛按升降机按钮D.低头看着双脚答案分析 选A的朋友测试结果:谨慎的你,颇受晚辈、部下的依赖.你对事情请求合理,不会感情用事或冲动行事,但也由于你过于坚持己见,常常令人觉得你太顽固.选B的朋友测试结果:你是个懂得时时吸取新知识的人.你是个懂得时时吸取新知识的人,因为你的求知欲强、敏锐度高.然而,你害怕别人过于了解你,所以你总和别人保持着距离,因此你没什么朋友,只有几个深交的朋友,所以陌生人、浅交者,都以为你是个冷漠的人.  相似文献   
135.
疼痛评估是做好患者疼痛管理的第一步。本文综述了重症监护病房语言交流障碍患者5个疼痛评估量表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疼痛行为量表、疼痛干预计数法、成人非语言疼痛量表、非语言疼痛评估量表及重症监护疼痛观察量表;介绍了疼痛评估生理指标的意义,为我国医护工作者科学地评估该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胰瘘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的17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出院后延续护理计划,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拔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护理可以减少行胰体尾切除术后并发胰瘘带管出院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拔管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7.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新药EPZ005687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EPZ005687作用于U93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化学法检测H3K27组蛋白甲基化活性。结果表明:EPZ005687显著诱导U937细胞的凋亡,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作用于U937细胞48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96%±0.79%、5.74%±0.73%、13.34%±1.77%和25.24%±2.55%,而EPZ005687对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影响较小;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CD3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0.62%、4.28%±0.99%、6.18%±1.19%和7.56%±1.34%;0.5、1、5和10μmol/L浓度的EPZ005687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12 h至96 h,作用CD34+细胞1至5 d,明显观察到EPZ005687显著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不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μmol/L EPZ005687作用72 h可使U937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64.18%±13.27%vs 49.43%±12.54%),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低(9.67%±2.61%vs 15.26%±5.58%),而正常CD34+细胞因多数细胞位于G1期,S期细胞较少而不受其影响。进一步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检测分析显示,EZP005687可明显地降低U937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而不降低正常CD34+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结论: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但对正常造血细胞CD34+影响较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8.
南京市第一医院3年来认真贯彻《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结合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以提高预防能力为中心,以控制职务犯罪发案率为目标,强化预防措施,规范预防活动,创新预防机制,注重预防实效,努力提升预防工作水平,推动了全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所有副院长为副组长、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纪委书记具体抓的预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vs 1.09±0.41,P< 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