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篇 |
儿科学 | 16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2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56篇 |
内科学 | 30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147篇 |
预防医学 | 5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1篇 |
中国医学 | 45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PTC发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P T C、22例甲状腺腺瘤、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 P法)检测BDNF的表达。【结果】BDNF在PTC、甲状腺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P <0.05);BDNF的表达水平与PTC肿块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05);BDNF表达水平与 PTC发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P >0.05);BDNF的表达水平与PT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r =-0.482,P<0.05)。【结论】BDNF过表达可能与甲状腺腺瘤、PTC发生有关;BDNF表达水平为临床上判断PT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提供有效参考,对指导PTC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了解影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为制定有效护理措施促进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抽取住院患者200例,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定患者的睡眠状况。连续调查5d。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等级评分(1—5)。评分越高说明睡眠问题越严重。SRSS的主要统计指标是总分和每个项目得分(因子分)。所有被调查者在统一的指示下填写问卷,所得数据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各因子I〉3分者的人数为110人(55.84%);有127例患者有1次以上睡眠被迫中断的经历,占总调查例数的64.6%;睡眠被迫中断的原因列为患者病情与住院环境因素两大类,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医务人员行为、病房内外环境因素、陪人行为以及其他患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统计197例患者因以上原因而产生的睡眠被迫中断次数为301次。结论:及时改善病情一促进良好的睡眠一病情尽早痊愈这个良性循环过程,并加强管理,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使患者的需要及时得到满足,促进其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43.
大豆异黄酮对培养心肌细胞钙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SI)对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和培养心室肌细胞钙电流的作用。方法 采用悬浮玻璃微电极法和全细胞膜片钳方法。结果 SI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动作电位幅值(APA)、超射(OS)、最大除极速率(Vmax)、缩短复极50%及90%水平的动作电位时程(APD50、APD90);SI 0.1pg/ml对L-型钙电流可见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SI可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除极参数降低,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对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心肌细胞钙超载,进而保护心肌。 相似文献
44.
新活素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高敏C反应蛋白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64例AD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静脉注射新活素共3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利钠肽(BNP)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及hs-CRP、BNP及QTcd改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活素治疗ADHF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与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侵袭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400 U/ml、800 U/ml、1 600 U/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KN-45细胞中,分为对照组、400 U/ml组、800 U/ml组、1 600 U/ml组;MTT实验检测乌司他丁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促进其凋亡(P0.05),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800 U/ml组与400 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1 600 U/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显著抑制NF-κB、Bcl-2蛋白水平(P0.05),显著增加Bax蛋白水平(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湿性敷料换药及护理在术后切口裂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60例术后切口裂开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常规换药方法处理,观察组采用湿性敷料换药及护理,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愈合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宣教、环境、态度等护理项目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湿性敷料换药及护理能够显著减少术后切口裂开的换药次数、愈合时间、疼痛程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47.
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是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表现,最终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近年对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研究逐渐从心肌细胞转移到非心肌细胞领域。内皮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非心肌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心肌肥大和纤维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8.
心肌纤维化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病理变化,是心脏功能减退、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的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促进心肌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而核转录共抑制因子SnoN能通过Smads蛋白抑制TGF-β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9.
患者 ,女性 ,30岁。 1年前发现右臀外侧皮下约 2 .0cm×2 .0cm大小的结节 ,未高出皮肤 ,外观皮肤颜色无异常 ,不疼不痒 ,未作任何诊治。近 2月来发现结节进行性增大 ,高出皮肤 ,伴肩部作痛及右下肢活动受限 ,急来我院做彩超检查。高频探头 (频率为 7.0MHz)探及右侧臀部皮下软组织内 8.3cm× 7.6cm× 5 .2cm大小的低回声包块 ,边界清晰但不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CDFI示肿块内条状红色血流信号 ,PW测得Vmax :0 .16m s、PI :1.82、RI :0 .75、S D :4.0 0 (图 1)。腹部探头 (频率 4.0MHz)常规探查腹盆腔 ,于盆… 相似文献
50.
目的:明确甘草种子携带真菌及其致病性,对产自不同地区的4个批次甘草种子进行种子外部、内部携带真菌的检测与致病性分析。方法:通过将不同形态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显微形态学观察、以及16 S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比对等方法确定分离真菌的种属,并将分离菌株回接到甘草幼苗确定其是否为致病菌。结果: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芽枝状枝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毛霉属Mucor spp.、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内部携带的真菌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不同批次甘草种子外部携带的真菌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和内部带菌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甘草种子外部带菌量推测甘草种子内部带菌率。通过致病性测试确定具有致病性的真菌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结论:结果可为甘草种子药剂处理预防种传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