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骶骨肿瘤的CT、MR表现及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骶骨肿瘤CT及MR表现的分析,提高对其影像诊断的认识。材料和方法:28例骶骨肿瘤,其中脊索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8例;转移瘤4例;巨细胞瘤5例;淋巴瘤1例。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22例行MR检查,并对其中CT、MR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各种骶骨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征象包括:软组织肿块、骶孔扩大变形,病灶内钙化及骨嵴形成,髓腔浸润,病变不同的中心位置及范围。脊索瘤、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的MR信号有一定特点。结论:CT特别是MR可作为骶骨肿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访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骨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评价CT引导经皮穿刺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方法:286例患者在CT引导下用20G腰穿针穿至突出层面的神经根管内神经根周围,注射类固醇激素在硬膜外间隙。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标尺进行评分。结果:28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24个月随访。评估的结果主要根据患者的疼痛减轻程度,评估效果好者213例(74.5%),效果较好者36例(12.6%),效果不佳者37例(12.9%)。评估效果好和较好者占87.1%。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神经根管注射类固醇激素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其作用机制与激素消除水肿后减轻神经压迫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DLIR)算法应用于术前双能CT评估胃癌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经术后病理确诊的45例胃癌患者的术前双能CT检查资料,其中静脉期双能扫描原始数据,以标准重建核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V,Asir-V)权重50%(AV-50)和权重100%(AV-100),和DLIR中档(deep learning image reconstruction-mid-range,DLIR-M)算法,重建1.25 mm层厚的50 keV能级虚拟单能图像,随后由具有5年和10年胃肠道肿瘤诊断经验的2名放射科医师协商进行胃癌T分期诊断。4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早期胃癌(T1a~T1b期)者22例,进展期胃癌(T2~T3期)者23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常见和典型的MRI表现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常见和典型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CT患者的临床与MRI表现,将60%病例拥有的表现定义为常见表现,拥有所有常见表现的病例为典型病例. 结果 病变位于长管骨骨端63例,占65.63%;T1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低和/或高信号61例,占63.54%;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夹杂小片状高信号68例,占70.83%;病变内有液化、坏死69例,占71.88%;病变内无液-液面84例,占87.50%;病变达关节面或椎体终板者87例,占90.63%;病变邻近关节内无积液者75例,占78.13%;无软组织肿块者58例,占60.42%;病变边缘均有环形或不全环形的低信号带96例,占100%;病变边缘有不同程度水肿61例,占63.54%;58例增强扫描中,显著性不均匀强化48例,占82.76%;同时具有上述表现的病例共10例,占10.41%. 结论 GCT常见的MRI表现为:病变发生于20~40岁患者的长骨骨端;T1WI和T2WI以中等信号为主;边缘常有环形的低信号带;常出现液化、坏死但出血和液面较少;病变邻近关节面但多无关节积液,多无软组织肿块形成、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常呈显著的不均匀强化,典型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治疗方法主要分手术、保守治疗两大类。20世纪90年代初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神经根管注射类固醇激素已在国外应用并取得肯定的疗效,但在国内开展得不多。作者从1999年4月~2000年10月参与治疗了506例患者,其中286例进行了1~24个月的随访。现将治疗方法、结果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73例,女233例,年龄18~7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和/或腰痛,腰椎CT/MRI证实为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38例,侧后型430例,椎间孔型32例,极外侧型6例。选择病例的标准为以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主,一般…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犬椎间盘突出模型的经皮椎间盘激光减压术(PLDD)对血清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影响,初步研究PLDD对椎间盘突出治疗有效的非机械性机制.材料和方法成年杂种犬15条,随机分为PLDD手术组、空白手术对照和空白对照组(n=5).麻醉后X线透视下向犬L3-4椎间盘髓核内注入生理盐水3ml,建立椎间盘突出模型.然后对手术组动物行PLDD手术,空白手术组行相同部位椎间盘穿刺.各组在建模前、后及PLDD术后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清,测定PLA2活性.结果椎间盘突出模型血清PLA2为19.14-23.12 nmol/(min·mg),高于空白对照组[11.34-17.22 nmol/(min·mg)](t=25.047,P=0.024);PLDD手术组术后血清PLA2值显著下降[14.33±1.37 nmol/(min·mg)],自术后第7天与空白对照组[14.21±2.99 nmol/(min·mg)]无显著差异(t=5.004,P=0.113),与空白手术组[22.34±1.36 nmol/(min·mg)]差异显著(t=23.948,P=0.027);至术后35d为止,PLDD组PLA2活性仍无上升表现n4.24+3.58 nmol/(min·mg)].结论椎间盘突出会造成血清PLA2表达上升,而PLDD手术能显著减少病变椎间盘磷脂酶A2释放并降低血清中含量.这可能是PLDD手术有效的非机械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软骨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分析临床常用的磁共振(M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的能力与限度。方法:选取12例成人离体膝关节标本行软骨磁共振成像(MRI)。应用的MR序列包括:①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SE T1W);②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FSE T2W);③短T1翻转恢复序列(STIR);④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序列(FS-PD);⑤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SPGR);⑥重度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T2*W GRE)。在股骨髁间凹中央层面上分别测量股骨髁软骨、股骨干骺端骨髓、小腿腓肠肌和背景噪声信号强度(SI),计算软骨SNR和软骨-关节液、软骨-骨髓、软骨-肌肉CNR。结果:3D-FS-SPGR和FS-PD序列软骨SNR最高(P<0.001)。结论:在目前临床应用的序列中,3D-FS-SPGR和FS-PD序列是进行软骨MRI的理想序列组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NADPH氧化酶在氟引起的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氟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1,5,10,25,50,100 mg/L的氟化钠处理BV-2小胶质细胞6,12,24h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以及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I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ROS水平变化情况.结果:BV-2小胶质细胞细胞氟化钠染毒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组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染氟组相比,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I能够显著降低氟化钠诱导的BV-2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结论:氟能引起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NADPH氧化酶在氟诱导的ROS产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对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尤文瘤与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为两者的鉴别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尤文瘤和10例骨pPNETs的临床和X、CT及MR资料。结果:尤文瘤的年龄范围10~28岁,平均18.5岁。多以局部疼痛(17?蛐18)伴肿胀(13?蛐18)为主诉,1例以局部肿块为主诉。病变的部位为股骨6例、肱骨4例、锁骨2例,胫骨、腓骨、尺骨、髂骨、骶骨及髋臼各1例。18例X线片中,溶骨性骨质破坏7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11例;10例见软组织肿块;10出现骨膜反应,其中葱皮样骨膜反应3例;病变呈偏侧性6例;一侧骨皮质出现压迹3例。12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溶骨性骨质破坏并不规则骨质增生、密度增高8例;10中有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8例出现骨膜反应。9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8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呈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中见大小不一的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cm×3cm~3cm×10cm;5例MR增强扫描中,3例呈显著性强化,2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s)年龄范围8~68岁,平均24.4岁。病变的部位为:髂骨3例、肱骨干骺端2例,椎体、椎弓、肩胛骨、骶骨、蝶骨大翼各1例;多以局部疼痛(9?蛐10)伴肿块为(7?蛐10)主诉。X线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未见异常1例;7例见软组织肿块;均未见骨膜反应。7例CT扫描中边界不清的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伴有不规则硬化和轻度膨胀的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均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形成,2例伴有细小的点状钙化,均未见骨膜反应;10例MRI扫描中,T1WI等信号9例,中等偏高信号1例;T2WI及STIR不均匀中高信号8例,均匀高信号2例;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肿块的大小为2.5cm×4.0cm~7.5cm×13.0cm;5例MR增强扫描中,2例呈中等度强化,3例呈不均匀显著性强化。结论:和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比较,尤文瘤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以长管骨好发,X线和CT上骨膜反应明显,骨质密度增高多见,MR上其信号改变相似但软组织肿块较小,结合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骨化性肌炎的MRI表现特点与演变规律,以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13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9.69岁)经手术或穿刺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为骨化性肌炎的共16例次MRI检查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2~3周,4例次)为边界不清的T1WI中等偏高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中期(1-12个月,11例次):T1WI由不均匀中等偏高信号逐渐变为中低信号,T2WI以团块和分叶状不均匀中低信号为主,夹杂有片状高信号区的软组织肿块,周边有低信号带形成。1例次内见有出血和液一液平,周围的水肿带(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变窄。晚期(1~2年,1例次):肿块缩小,T1WI和BWI上以高信号为主,夹杂有条带状低信号影。结论骨化性肌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其MRI表现的认识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