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NO和SOD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腰椎间盘组织中NO含量升高,SOD含量减低.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腰椎间盘组织中NO升高SOD降低,氧自由基损伤在腰椎间盘退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孕鼠暴露低剂量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i-2-ethylhexylphthalate ,DEHP)对仔鼠脂肪分布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C57BL/6J孕鼠分为2组,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DEHP组喂饲添加质量分数为0.06%DEHP的基础饲料,至仔鼠出生。9周后,处死仔鼠,切取附睾周围和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称质量;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Gpc4、Tbx15 mRNA表达。结果:DEHP组仔鼠附睾脂肪组织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和DEHP组仔鼠附睾脂肪组织Gpc4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皮下脂肪组织( P<0.05),而Tbx15 mRNA表达则显著低于皮下脂肪组织( P<0.01);相比对照组, DEHP组仔鼠附睾脂肪组织 Gpc4 mRNA及皮下脂肪组织Tbx15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 P<0.01)。结论:胚胎期低剂量DEHP暴露可能通过改变内脏及皮下Gpc4和Tbx15的表达,影响脂肪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23.
背景:疼痛递质-P物质的表达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所引发的持续性腰腿痛密切相关。但缺乏对马尾神经受压所致腰椎管狭窄模型大鼠脊髓P物质不同时程变化的定性与定量参数的了解。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时不同时程脊髓内P物质的表达变化。设计:随机分组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3-02/2004-12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分为2,4,8,12周组,每组6只。方法:制备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的腰椎管狭窄模型,于2,4,8,12周进行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脊髓中P物质的表达。以光镜下神经元细胞核蓝色着色,细胞浆出现棕褐色颗粒定为P物质表达阳性。每例切片在脊髓横断面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计数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脊髓后角中P物质的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偶见神经元细胞阳性着色,但着色较浅。②术后2周组可见大量神经元细胞阳性着色,着色深,阳性细胞数5.08左右。③术后4,8,12周组P物质染色有一定波动,较2周组阳性细胞数降低。但2,4,8,12周组脊髓后角P物质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8&;#177;0.41),(4.02&;#177;0.35),(2.58&;#177;0.33),(3.45&;#177;0.22),(0.85士0.23),t=6.85,5.90,3.49,6.85,P&;lt;0.05或P&;lt;0.01]。结论:腰椎管狭窄症中马尾神经受压后,不同时程脊髓P物质的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种表达是否与伤害性刺激持续传入导致P物质上升,对减轻脊髓水肿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否有关,有待进一步认证。  相似文献   
24.
背景疼痛递质-P物质的表达变化与腰椎管狭窄症所引发的持续性腰腿痛密切相关.但缺乏对马尾神经受压所致腰椎管狭窄模型大鼠脊髓P物质不同时程变化的定性与定量参数的了解.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时不同时程脊髓内P物质的表达变化.设计随机分组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对象实验于2003-02/2004-12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按取材时间不同分为2,4,8,12周组,每组6只.方法制备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的腰椎管狭窄模型,于2,4,8,12周进行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脊髓中P物质的表达.以光镜下神经元细胞核蓝色着色,细胞浆出现棕褐色颗粒定为P物质表达阳性.每例切片在脊髓横断面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计数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脊髓后角中P物质的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偶见神经元细胞阳性着色,但着色较浅.②术后2周组可见大量神经元细胞阳性着色,着色深,阳性细胞数5.08左右.③术后4,8,12周组P物质染色有一定波动,较2周组阳性细胞数降低.但2,4,8,12周组脊髓后角P物质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8±0.41),(402±0.35),(2.58±0.33),(3.45±0.22),(0.85±0.23),t=6.85,5.90,3.49,6.85,P<0.05或P<0.01].结论腰椎管狭窄症中马尾神经受压后,不同时程脊髓P物质的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种表达是否与伤害性刺激持续传人导致P物质上升,对减轻脊髓水肿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是否有关,有待进一步认证.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预后是否相关。方法:选择2000-06/2003-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患者107例。①分别记录患者的病程、术前症状和体征总评分、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记录。选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术前心理评估,53分为标准分。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标准分为正常组,82例;≥标准分为抑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根据北美脊柱协会制定的60项指标结合临床实际制定出疗效评价量表共50分,内容包括4方面:症状(6分):腰或臀疼痛3分,腿痛或麻木3分;症状对功能的影响(19分):行走0~4分,站、坐、睡、抬物、剧烈活动、性生活各0~2分,排尿0~3分;体征(16分):腰部活动受限和畸形0~2分,腰部扣痛0~1分,健腿抬高试验0~2分,直腿抬高试验0~4分,肌力0~3分,感觉0~2分,反射0~2分;CT或MR同区域定位(9分):1~3区分别为3~9分。术后随访评分不包括CT或MR检查评分。③107例患者根据术后症状评分计算出症状改善率,即(术前症状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前症状评分×100%。其中47例患者通过门诊复查得到术后体征评分,计算症状体症改善率,即犤(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术后症状评分+术后体征评分)犦(术前症状评分+术前体征评分)×100%。同时还调查术后疼痛频率(从不痛到经常疼痛为0~2分)和术后工作能力(从恢复原来工作到未工作为0~4分)。④组间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术前疼痛程度评分、症状改善率等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7例患者均成功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8~3.46年,平均2.48年。①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3.80±0.73),(3.28±0.94)分,P<0.05犦。②术后疼痛频率评分:抑郁组高于正常组犤(0.96±0.35),(0.45±0.57)分,P<0.01犦。③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抑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20±0.63),(0.58±0.65)分,P<0.01犦。④术后症状改善率:抑郁组低于正常组犤(67.87±17.86),(81.44±21.08)%,P<0.01犦。⑤术后工作能力评分:抑郁组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明显高于正常组犤(1.48±1.00),(0.78±1.04)分,P<0.01犦。⑥术后症状体征改善率:抑郁组明显低于正常组犤(69.27±16.51),(84.31±18.03)%,P<0.05犦。结论:抑郁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率和症状体征改善率低,疼痛频率和疼痛程度高,术后工作能力较差。提示抑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预后情况相关,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抑郁评定。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疗效.方法 45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15~58岁.交通伤28例,高处坠落伤17例.其中骶骨骨折14例(Dennis Ⅰ型5例,Ⅱ型9例),骶髂关节脱位12例,骶骨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6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合并骨盆前环损伤9例,合并肢体其他骨折4例.牵引复位,在CT室中应用体表定位纸定位入针点,局部麻醉下采用经皮空心钉固定骶髂关节,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45例共置入空心钉72枚,手术时间21~68 min(平均37 min),术中出血约30~75 ml.38例获得随访,时间6~26个月.根据Majeed评分标准,患者评分72~96分,平均90.3分,优33例,良2例,优良率92%,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定位准确,内固定稳定,手术操作安全可靠,联合早期功能锻炼,疗效肯定,是固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y.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at age range of 15-58 years) with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ies including 20 males and 25 femal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28 traffic injuries and 17 fall injurie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sacral fractures ( 15 patients with Dennis type Ⅰ fractures and nine with Dennis type Ⅱ fractures), 12 with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 six with sacral fracture combined with sacroiliac joint dislocation and nine with sacroiliac joint complex injury.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The functional exercise was performed earl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Seventy-two hollow screws were installed in 45 patients, with the operation time for 21-68 minutes ( average 37 minutes) and the operative blood loss for 30-75 ml. Of all, 3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26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Majeed functional criteria, the score of the patients was 72-96 points (average 90. 3 points ),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33 patients and good in two, 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2%. No iatrogenic nerve injury, incision infection or screw fracture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CT-guided percutaneous hollow screw fixation takes advantages of precise direction, stable fixation and safe operation and hence is one of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sacroiliac complex injury.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27岁,因出生后双下肢畸形、行走困难,进行性加重,双膝关节疼痛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身材矮小,父体健。查体:身材矮小,问答确切,智力正常。巩膜轻度发蓝,粗听力正常。牙齿凹凸不平,色黄黑,部分牙齿已脱落,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切口不愈合与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灶清除术加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60例,其中男76例,女84例;年龄17~73岁,平均39.7岁。病程3个月至7年,平均17个月。胸椎结核46例,胸腰段结核40例,腰椎结核74例。以术前血浆白蛋白是否大于35g/L为界线分组:A组76例(血浆白蛋白≥35g/L),B组84例(血浆白蛋白≤35g/L),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抗结核治疗程序一致。观察指标:远期指标结核复发率及植骨融合率,近期指标为伤口引流量、愈合情况,血沉及血浆白蛋白恢复情况。结果 160例患者,142例获随访,A组有5例出现复发,1例切口裂开,2例内固定失败,B组8例复发,3例切口愈合不良,4例内固定失败。B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较A组明显增加,血沉及蛋白恢复情况缓慢,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营养不良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及结核复发情况,血浆白蛋白值应当做为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腺病毒表达载体(Ad—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腺病毒表达载体(Ad—TGF—β1)共转染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后对aggrecan和Ⅱ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至第2代。为检测转入目的基因后蛋白表达情况,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目的基因组和共转染组,细胞分别转染Ad—BMP-2(50MOI)、Ad-TGF-β1(50 MOI)及共转染(各50 MOI),再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目的蛋白的表达;为探讨目的基因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将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Ad—BMP-2100 MOI(B组)、Ad-TGF—β1100 MOI(C组)、Ad-BMP-2和Ad-TGF—β1各50 MOI(D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转染第3天和第6天细胞上清液中aggrecan和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RT-PCR检测第6天髓核细胞内Ⅱ型胶原和aggrecan的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转染目的基因载体后,目的蛋白表达增加。在转染后第3天和第6天各转染组细胞培养基中aggrecan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1),与转染单个基因组相比,共转染组的aggrecan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并且在转染后第6天共转染组髓核细胞内aggrecan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转染Ad-BMP-2、Ad-TGF-β1能促进aggrecan和Ⅱ型胶原合成,同时上调aggrecan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共转染Ad-BMP-2和Ad-TGF-β1对细胞外基质的mRNA和蛋白合成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瘦素抵抗大鼠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6只为对照组喂饲基础饲料,24只为高脂组喂饲高脂饲料,第8周末按体重增量从高脂组中筛选出8只大鼠作为肥胖组,测定对照组和肥胖组大鼠血清瘦素,附睾脂肪组织中SOCS-3,PPARγ以及ACO mRNA表达。结果肥胖组大鼠体重以及血清瘦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脂肪组织SOCS-3、PPARγ 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ACO mRN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存在瘦素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脂肪酸氧化能力降低,脂肪合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