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糖尿病渴感减退诱发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介绍内分泌胰细胞单层培养基本方法及要求和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内分泌细胞富集及贴壁、成纤维细胞去除等问题的近展。文章还介绍此内分泌胰单层细胞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4.
25.
“三短一长”方案是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之一。因大多数人每日3次正餐,“三短一长”方案是指每次正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早餐前或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其类似物。  相似文献   
26.
评价随机尿白蛋白浓度检测对筛选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的效能.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完成其24h尿样收集及白天随机尿收集.白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 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4h UAER<20μg/min,102例)及微量白蛋白尿组(24h UAER 20-200μg/min,96例)两组.并绘制随机尿白蛋白浓度(UAC)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是:UAC与UAER相关(r=0.92,P<0.001),UAC-ROC 100%敏感度截断点UAC值为15mg/L(特异度为74%),敏感度与特异度最佳截断点UAC值为30mg/L(敏感度90%,特异度89%).随机UAC对于筛选微量白蛋白尿准确性较高,且较UAER简便、经济,适用于筛检早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制备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并检测其抑菌效果。方法 以胆固醇为脂质,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包括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分散性以及体外缓释。使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透射电镜扫描可见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呈球形,直径40~70nm;Zeta电位(-21.8±1.3) mV;包封率为77.54%;载药量31.10%;紫外-可见光谱见纳米粒中环丙沙星280nm处特征性吸收波峰;体外缓释72h的累计释放度为78.6%。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8μg/mL,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为1.6μg/mL。结论 采用乳化-低温固化法成功制备环丙沙星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简便。固体脂质纳米可提高环丙沙星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219例,根据是否存在糖尿病分为肝癌糖尿病组和肝癌非糖尿病组,分析糖尿病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因素并未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差异(P>0.05).肝癌糖尿病组患者与肝癌非糖尿病组患者的年龄、饮酒、HBV感染、肿瘤直径大小、肿瘤分期以及发生转移有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患者的性别、是否肝硬化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的年龄、饮酒、HBV感染以及糖尿病均具意义(P<0.05),但2型糖尿病可显著升高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推测2型糖尿病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为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4岁.体检时胸部X线片发现右侧第4肋侧后肋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无肿胀、疼痛,无午后低热及盗汗,于2004年8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右侧后胸壁局部未触及肿块.胸部CT平扫检查示右侧第4肋侧后部局部骨质破坏(图1),考虑骨巨细胞瘤可能.于2004年8月17日在全麻下行右第4肋骨切除术,术中选右腋下横切口进路,切开并分离胸壁软组织,显露右第4肋骨,见肋骨骨膜完整,未发现骨膜外肿块,右第4肋腋后线处触及-1 cm× 2cm椭圆型骨皮质缺损,距缺损边缘两端各4 cm处切开骨膜,完整截取肋骨.病理检查见病变段肋骨稍膨大,锯面示肋骨骨髓腔内充满淡黄色软组织,镜下淡黄色软组织为脂肪组织及少量骨小梁(图2),病理诊断为肋骨骨内脂肪瘤.  相似文献   
30.
目的: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LT4)联合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治疗伴亚临床甲减(SCH)的桥本甲状腺炎(HT).方法:294例伴SCH的HT患者随机分为2组(n=147):(1)左旋甲状腺素钠组(LT组):口服LT4维持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促甲状腺激素(STSH)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共20周;(2)地塞米松组(DX组):除同LT组处理外,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每周1次×8次,以后每2周1次×4次,共12次).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18及24个月随访,检查症状、甲状腺肿、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S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出现临床甲减(OVH)作为研究终点.结果:LT组147例中,3例(2%)退出,垂体甲状腺轴功能38例(26%)转为正常,9例(6.25%)转为OVH,97例仍为SCH;DX组147例中2例(1.4%)退出,68例(47%)转为正常,2例(1.38%)转为OVH,75例仍为SCH.HT患者由SCH进展为OVH,DX组相对危险度减少78%,绝对危险度减少为4.87%,防止1例OVH需治疗人数为21;HT患者由SCH逆转为正常垂体甲状腺轴功能,DX组相对获益增加率为81%,绝对获益增加率为21%,逆转1例SCH需治疗人数为5.DX组在缩小甲状腺肿、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及改善颈部外观及压迫症状等方面均优于LT组(P<0.05).结论:口服LT4联合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预防HT患者由SCH进展为OVH及逆转为正常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明显优于单用LT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