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观察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的分布和起源。方法 采用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A组)、单侧(右侧)手术组(B组)和双侧手术组(C组),B组与C组再分成膜性结构加鼻睫神经切除组(BⅠ、CⅠ)和单纯膜性结构切除组(BⅡ、CⅡ组)。术后第7d,取动脉环和A组动物的翼腭神经节与耳神经节。应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染色(NADPH-d)法,观察动脉环阳性纤维分布、变化及两个神经节内的阳性细胞分布。结果 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内均有大量的NADPH-d阳性细胞分布。单侧手术后,同侧的大脑中动脉(MCA)NADPH-d阳性神经纤维完全消失,但对侧MCA无明显变化;基底动脉(BA)和双侧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脑底段(ICA)、大脑前动脉(ACA)阳性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双侧手术后,除ACA尚残留小部分阳性神经纤维外,其余血管(BA、PCA、ICA、ACA)的阳性纤维完全消失。BⅠ组与BⅡ组之间,CⅠ与CⅡ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底动脉各段均有氮能神经纤维分布并交织成网状;靠近头端密度较高,靠近尾端则密度较低。不同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纤维的来源不同,:BA、PCA和ICA的氮能神经纤维完全来自双侧的翼腭神经节;MCA的氮能神经来源于同侧的翼腭神经节,ACA的氮能神经则除双侧的翼腭神经节外还另有来源。鼻睫神经不参与脑底动脉氮能神经纤维的来源构成。  相似文献   
32.
小鼠脑组织中脂褐素和丙二醛相关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鼠脑组织中脂褐素与丙二醛(MDA)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小鼠脑组织中MDA的含量与脂褐素的含量,以脑组织中MDA的含量代表自由基水平,观察其与脂褐素的关系。结果两者呈曲线相关(r=0.74,P<0.002)。结论脂褐素相对于自由基呈一种指数增长,而且从一个新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脂褐素作为老年性反应指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嘴侧的室下带(SVZ)神经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方法:行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BrdU标记再生的神经细胞,再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含BrdU的细胞。观察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1、4、7、10、14天SVZ神经细胞再生的数量。结果:缺血后4天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7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14天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室下带的神经细胞再生,提示脑有自我修复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应用白头翁汤加减与美沙拉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本科接诊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患70例,并以数字抽签的形式将之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n=35)。其中,实验组采用白头翁汤加减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治疗后病情的改善情况,比较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比对照组的82.8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86%,明显比对照组的20.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白头翁汤加减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方案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病患施以对症治疗,可显著降低其疾病复发的概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5.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尾壳核NOS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变化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探索治疗时间窗。材料和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再灌注24h。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区(额叶皮层)和中心区(顶叶皮层和尾壳核)NOS活性变化。结果:半暗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60min达峰值;中心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于30min达峰值,90-120min急剧减少。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S参与脑缺血损伤,在中心区与半暗区NOS活性变化不一致,半暗区NOS达峰值时间较中心区延长。推测中心区运用NOS抑制剂最佳时机在30min内,半暗区最佳时机在60min内。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LINGO-1在溶血卵磷脂注射诱导脊髓脱髓鞘病变小鼠脊髓中的动态表达变化。方法模型组小鼠接受1%溶血卵磷脂注射至T8-9和T9-10胸椎节段的脊髓双侧腹外侧区,诱导脱髓鞘病变。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病变范围;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病变区脊髓LINGO-1的表达变化。结果溶血卵磷脂注射1d后,病变区脊髓LINGO-1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均最为显著,其后逐渐下降,LINGO-1mRNA在2周后接近空白对照,而LINGO-1蛋白至4周时仍略高于空白对照。结论LINGO-1在脊髓脱髓鞘病变早期即上调并呈一定规律性改变,提示其与脊髓脱髓鞘病变有关;对于治疗脊髓脱髓鞘病变,LINGO-1拮抗剂应在损伤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37.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就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间隔1h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min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min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18700.2μm2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4.2)%和(20.2±3.0)个,与缺血对照组犤(41.0±7.6)%和(31.0±4.4)个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8.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就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间隔1h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min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min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18700.2μm^2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177;4.2)%和(20.2&;#177;3.0)个,与缺血对照组[(41.0&;#177;7.6)%和(31.0&;#177;4.4)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Lingo-1在小鼠脊髓背侧切割伤后不同时间窗的动态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LISA脊髓损伤仪制作小鼠第9胸髓背侧切割伤模型(深度1.1 mm),运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Lingo-l mRNA和蛋白在术后1、3、7、14、28 d的表达变化.结果 Ling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小鼠脊髓背侧切割伤后1d即显著上调,7d时达高峰,并持续上调表达至术后2~4周.结论 Lingo-1在脊髓切割伤后表达上调,揭示其与脊髓损伤后轴突变性有关;对于治疗脊髓损伤促进轴突再生,Lingo-1拮抗剂应在损伤早期即开始并持续使用.  相似文献   
40.
高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差异与海马MDA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研究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时发现,同龄高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较大个体差异究竟是由自由基损伤的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还是因其先天智力差异所致,尚不清楚。为此,我们以分辨学习记忆能力作为观察学习记忆能力的主要指标,以脂质过氧化物的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