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67篇 |
药学 | 7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正> 我国某些地区利用石油废水进行农田灌溉,北方以它为水源,南方以它为肥源,均有增产效果。其增产幅度不等,可为17—70%左右。其污灌面积达数十万亩。石油废水又分原油废水和干馏废水,其成份相当复杂,国内外资料文献极为缺少,经口毒性方面资料未见报导,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我们于1977年—1978年曾进行了含高毒干馏废水灌溉粮喂饲大白鼠毒性研究,其结果喂饲三个月和六个月后对体重和食物利用率、血液生化各项指标均无影响。但对交配受孕及仔鼠骨骼发育似有一 相似文献
73.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具有保健、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欣赏情趣,还可陶冶情操。茶是古老的经济作物,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保健作用自古以来就有记载,现代研究显示,饮茶对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尿病均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5.
癌症化学预防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症的化学预防是目前癌症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化学预防剂阻断致癌剂致癌活性、抑制DNA加合物形成、提高DNA修复水平和抗氧化活性、抑制细胞增殖、抑制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调节机体免疫、纠正甲基平衡和抗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几方面对化学预防剂预防癌症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6.
通过研究饮茶对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肺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对饮茶可拮抗香烟致癌作用的结果做进一步验证,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所使用方法为国内外尚属新的技术,即非同位素标记探针测定基因表达。其结果表明阳性小鼠给NNK4周后,c-myc和c-ra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小鼠若同时饮绿茶则可抑制这种增高,抑制率达50%和20%,到第8周时阳性对照组的c-myc和c-raf基因水平恢复正常。与此相对应,c-H-ras基因在第8周时表达增高,约为阴性组3倍,饮茶对此同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0%。在第2、4和8周均未见阳性对照组vsis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77.
饮茶与人类肿瘤发生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兴趣,许多学者从肿瘤的起动、促发和增殖阶段对茶叶进行了抗突变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用的样品包括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以及所提供的茶叶组分茶多酚,儿茶素等对一些广谱的化学致癌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一些未明确的化合物的致突变物也有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试验研究表明,茶叶及其组分能抑制多种化学致癌物对实验动物(大鼠、小鼠)的致癌作用,包括食道、胃、肠、肺、肝和皮肤等部位,同时也能抑制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的生长和恶性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各项癌症发生与饮茶之间相关性的结果并不一致,东西方一些流行病学家持不同看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影响人类癌症发生的因素很多,如果对混合因素控制不当,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果。为此需开展一些有严格控制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特别是前瞻性研究和人群干预试验)来阐明饮茶究竟对人类癌症有无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8.
79.
通过研究饮茶对香烟中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小鼠肺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对饮茶可拮抗香烟致癌作用的结果做进一步验证,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所使用方法为国内外尚属新的技术,即非同位素标记探针测定基因表达。其结果表明阳性小鼠给NNK4周后,c-myc和c-ra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小鼠若同时饮绿茶则可抑制这种增高,抑制率达50%和20%,到第8周时阳性对照组的c-myc和c-raf基因水平恢复正常。与此相对应,c-H-ras基因在第8周时表达增高,约为阴性组3倍,饮茶对此同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0%。在第2、4和8周均未见阳性对照组vsis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