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了解肝移植术后患者和健康人群外周血中CD39和CD73在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对76例良性终末期肝病的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常规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肝移植出院后一年内复查外周血CD4+CD25+CD39+T细胞占CD4+CD25+T细胞百分比,同时检测CD4+CD25+CD39+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CD4+CD25+CD7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百分比,CD4+CD25+CD73+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以及CD4+CD25+CD127-T细胞中FoxP3的百分比。检测时患者肝功能良好,无合并感染及新发恶性肿瘤。另选取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的6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肝移植术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CD4+CD25+CD39+占CD4+CD25+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P=0.001)。肝移植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绝大多数的CD4+CD25+CD39+T细胞的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79.67±7.98)%vs.(82.40±7.01)%,P〉0.05]。两组外周血中CD73+占CD4+CD25+T细胞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14.97±4.91)%vs.(13.82±4.47)%,P〉0.05],大约20%的CD4+CD25+CD73+T细胞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18.78±5.53)%vs.(19.19±5.89)%,P〉0.05]。两组大约70%的CD4+CD25+CD127-T细胞FoxP3阳性,且两组间FoxP3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67.43±6.41)%vs.(69.37±5.15)%,P〉0.05]。结论在肝移植患者和健康人群中,CD39+Treg可能是主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群,可以作为鉴定Treg细胞的表面标志之一。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外周血CD4+CD25+CD39+Treg细胞在成人肝移植患者中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rocalcitonin (PCT) in patients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explore their significance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mong bacterial infection, viral infection and acute rejection.Methods PCT was measured in serum of 25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s by immunofluorescence sandwich method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non-complication group, viral infection group, acute rejection group and bacterial infection group.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CT in the 1st, 2nd and 3rd day after transplantation were(24.50 ± 4.6)ng/ml, (21.40± 3.3)ng/ml and (12.25 ± 3.1)ng/ml, respectively and they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endency.The concentrations of PCT in non-complication group, viral infection group and acute rejection group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were near the normal level of (0.51±0.11) ng/ml after 7~10 days.Moreo-v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PCT in viral infection group and acute rejection group were (0.44 ± 0.16)ng/ml and(0.53±0.14)ng/ml when the patients were in fever.The concentration of PCT in the viral infection group were(15.70±5.1)ng/m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3 groups (P<0.05) in the early days of fever.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other three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PCT in serum is high in the 1st, 2nd and 3rd day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soon.The concentration of PCT is not high in viral infection or acute rejection while significantly high in bacterial infection, so it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bacterial infection from acute rejection and virus infection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43.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临床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对3例肝移植术后GVH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3例患者均于术后3~4周左右出现不明原因高热、皮疹及胃肠道症状,继之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无明显受损。第1例患得曾考虑为感染及变态反应,但治疗无效。第2例患者早期高度疑似GVHD,应用了大剂量甲基强地松龙激素冲击治疗。第3例患者高热后4天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但患者有FK506中毒表现。3例患者最终实验检查运动GVHD诊断。结果3例GVHD患者分别于术后37d、34d及38d死亡,死亡原因为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胃肠道症状应警惕GVHD的发生。通过PCR-SSP方法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供体淋巴细胞嵌合体有助于GVHD的诊断。停用免疫抑制剂,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入侵的淋巴细胞可能为更好的治疗方法。对GVHD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助于预防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病例资料,总结其血栓形成的原因、预后及诊治方案的经验和教训。结果 1例由于发现较晚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虽然经手术取栓和全身抗凝治疗,仍未能避免移植肝的丢失,经再次肝移植治愈;1例虽经再次肝移植治疗,但由于患者一般情况差、并发症多,于再移植术后第35天死于严重的肺部真菌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在临床症状未出现前被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时发现,经手术取栓及术后抗凝治疗后痊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可以导致移植肝丢失并且危及受体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保障有效的门静脉血流量、减少门腔分流、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关键。通过术后密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对病变早期诊断并及时有效的外科处理是提高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transi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TIHC)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鉴别方法。方法按诊断标准将30例肝移植患者分为TIHC组与AR组,观察比较2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及直接胆红素(DBIL)在术前1d,术后早期(术后3d、7d及21d)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第7d对比术后第3d,TIHC组DBIL明显升高而ALT无明显变化;AR组DBIL明显升高同时ALT呈升高趋势。经过针对性治疗,至术后第21d,2组ALT及DBIL均明显下降。结论肝移植术后DBIL及ALT的变化特点对于TIHC与AR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影响超出米兰标准的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的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施行的43例超出米兰标准的HCC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全组和各组的累积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从14个月至55个月,移植术后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3%、21%和15%;无瘤生存率:移植术后1、2、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5.1%、37%、13%和5%。生存或复发都不受患者年龄或Child-Pugh分级或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数量、直径和TNM分期)的影响。结论血管侵犯是影响HCC肝移植预后的丰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胆管狭窄的发生部位为吻合口狭窄8例、肝总管狭窄4例、肝门部狭窄12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及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45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肠吻合术及再次肝移植术.结果 45例患者的总治愈率为64.4%(29/45),好转率为20.0%(9/45).介入治疗的治愈率为24.4%(11/45),好转率为20.0%(9/45),无效率为55.6%(25/45);与胆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率为15.6%(7/45).25例经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中,有4例接受了胆肠吻合术,2例治愈,2例好转;其余21例(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1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5例)发生了移植肝功能丧失,其中5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接受了再次肝移植术,术后有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因肝癌复发而死亡,其余36例存活良好.结论 对于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和肝外及肝门部胆管狭窄,介入治疗效果较好.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和肝内、外多发性胆管狭窄经介入治疗无效时应尽早行再次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9.
综述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胰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 ,提示通过内镜逆行胰管冲洗法 (ERPDB)收集胰管脱落细胞检测端粒酶活性及其相关指标 ,将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