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神经内镜术以及成形骨瓣开颅术对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术后3个月、3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就诊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分隔型CSDH患者73例,分为三组。A组共21例患者施于钻孔引流手术,B组共24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术,C组共28例患者应用成形骨瓣开颅术。分别比较各组患者术后3周、3个月和3年近远期疗效。结果术后3周及3个月,三组患者的血肿清除(全清除、部分清除)和血肿体积增大、分隔腔残余无显著差异(P0.05),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也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年远期疗效,A、B、C血肿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分隔型CSDH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术、钻孔引流术以及成形骨瓣开颅术近期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远期疗效成形骨瓣开颅术更具优势,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2.
背景:近几年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修复体修补颅骨缺损,使颅骨重建技术得到革命性的发展。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进行个体化塑形钛网,观察其用于大面积额颞顶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6-01/2007-08在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完成。对象: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额颞顶部颅骨缺损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6~52岁。合并脑积水同时行V-P分流2例。缺损面积9.2cm×11.2cm~12.2cm×14.6cm。均于去骨瓣术后3~8个月行颅骨修补。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将钛网制成个性化颅骨修复体,将已塑形好的钛网置入颅骨缺损处,用钛钉固定缺损边缘。主要观察指标:颅骨修复后塑形效果、并发症。结果:1例出现少量皮下积液,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后积液消失;钛网固定牢固,无浮动,头部正面观察对称适中,侧面观察曲度适合,无不规则凹陷,咀嚼无障碍。所有患者随访3~18个月,无感染现象发生,无修补材料外露、塌陷、松动等常见颅骨修补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颅骨缺损成型技术,对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3.
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我科有15例颅脑术后患者并发泌尿系真菌感染,经及时采取措施,均获治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9.3岁(29~86岁);其原发病为:颅内血肿8例,听神经鞘瘤1...  相似文献   
44.
重症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痰培养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重症昏迷患者经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致病菌、药敏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2月间48例重症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痰细菌培养、药敏资料。结果 48例患者105次痰培养阳性96例,阳性率91.43%。共培养出病原菌114株,其中G^-菌72株,占63.16%,G^ 菌33株占28.95%,真菌9株,占7.89%。混合感染23例,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8例。G^-杆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16.67%),铜绿假单胞菌(14.04%),鲍氏不动杆菌(9.65%),大肠埃希氏菌(7.02%).G^ 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12.28%),金黄色葡萄球菌(8.77%),溶血葡萄球菌(6.14%)。药敏试验结果:G^-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高度敏感,G^ 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性较高。结论 重症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但G^ 菌逐渐增加;病原菌的耐药与交叉耐药日趋普遍,早期、定期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可确定致病菌,指导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头痛、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l特征性表现为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T2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部分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全切病灶,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