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0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383篇
耳鼻咽喉   51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409篇
口腔科学   144篇
临床医学   1243篇
内科学   613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132篇
特种医学   28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983篇
综合类   2540篇
预防医学   880篇
眼科学   185篇
药学   956篇
  11篇
中国医学   827篇
肿瘤学   14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470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51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496篇
  2005年   474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63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56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10篇
  1960年   5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总结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后,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7月30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qHBsAg)检测的CHB患者资料,分析随访192周过程中每24周的qHBsAg、HBV DNA和HBeAg的数据。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qHBsAg和HBeAg,采用PCR和COBAS Amplicor检测HBV DNA。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HBeAg阳性组基线HBV DNA高于阴性组(P0.05),在48周后均降至检测下限以下。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基线qHBsAg分别为(3.43±0.73)log_(10)IU/m L,(3.08±0.47)log_(10)IU/m L。除48周外,所有随访时间点HBeAg阳性组qHBsAg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HBeAg阳性组在抗病毒治疗后,HBeAg定量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CHB患者在接受长期NAs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转阴这一临床治愈目标较为困难,长期应用NAs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RAD51-G135C和XRCC3-C241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分为两组:AML患者组(545例AML患者的外周血样本)和对照组(1 034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抽提2组基因组DNA,通过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RAD51-G135C和XRCC3-C241T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两者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D51-G135C纯合变异型(CC)可显著增加AML患者的发病风险(OR=3.07),而RAD51-G135C杂合变异型(GC)与AML发病无统计学相关性。XRCC3-C241T纯合变异型(TT)与AML发病尚无统计学相关性,而XRCC3-C241T杂合变异型(CT)却可增加AML患者的发病风险(OR=0.66)。结论:RAD51-G135C纯合变异型和XRCC3-C241T杂合变异型显著增高AML的发病风险,对AML的发病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早、晚期口腔黏膜及牙周改变的临床表现,探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口腔状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10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按移植后治疗时间不同分为移植时间小于1年(n=32)和超过1年(n=43) 2组。采用问卷调查、临床检查,收集临床资料,确定罹患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口腔黏膜及牙周病损及严重程度,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SCT后出现口腔表征发生率为78.95%,HSCT小于1年组与HSCT超过1年组的轻度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9.38%和18.60%,差异显著( χ2=11.525,P=0.001);HSCT超过1年的苔藓样反应与HSCT小于1年的发生率分别为60.47%和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12);浅、中度牙周袋患者检出率分别为49.38%和40.74%;可视牙菌斑、牙结石、牙龈出血检出率分别为62.96%、64.20%和50.62%。结论: HSCT后黏膜及牙周改变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口腔黏膜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轻度症状明显,晚期口腔表现则以苔藓样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杜仲强腰汤对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杜仲强腰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一次0.5mg,一日三次,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两组患者均采用国际通用的JOA评定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0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标本的IL-10和TNF-α水平。结果:经杜仲强腰汤治疗后,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及麻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步行能力方面,两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可使异常升高的血液流变学、血清C-反应蛋白指标降低,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IL-10和TNF-α水平分别为(41.14±0.58)pg/ml和(3.89±0.59)pg/ml,对照组分别为(53.12±3.34)pg/ml和(5.59±0.25)pg/m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仲强腰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疗效,能改善全身及腰椎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抑制慢性炎症扩散。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贤研究团队牵头,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等单位,经过近4年的反复实验,在骨丢失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和阐释了一个同时参与造成失重和增龄性成骨能力降低的小核酸的功能,该小核酸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有效减缓模拟失重和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英贤团队,在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模拟失重条件下Ⅱ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心肌功能的调控》(SMFA09A05)资助下,近3年来,通过CKIP-1基因敲除与心肌特异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总结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37例应用肾上盏入路PCNL治疗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资料.男135例,女102例.年龄8-76岁,平均42岁.其中结石长径>1.5 cm或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94例,长径≥2.0 cm或嵌顿性肾盂结石26例,鹿角形结石或多发性结石68例,复杂性肾下盏结石13例,不适合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或输尿管镜碎石术(URS)的肾上盏结石12例,肾上盏憩室结石3例,肾结石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或输尿管上段狭窄8例,过度肥胖结石患者3例,马蹄肾肾结石6例,移植肾肾输尿管结石4例.其中经第12肋上入路175例(73.8%),第11肋上入路46例,第12肋下入路12例,移植肾患者经下腹部入路4例.结果 采用单一通道结石完全清除176例(74.3%),同期或分期建立多通道取石55例,联合ESWL 6例.术后3个月复查结石清除209例(88.2%).出现胸膜损伤16例(6.8%),行胸腔穿刺术8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保守治愈3例.拔除肾造瘘管后出现胸膜刺激征12例(5.1%),予对症处理.无肺及其他内脏损伤.输血5例,其中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拴塞术2例.结论 肾上盏入路PCNL操作视野开阔、硬镜操作方便、结石清除率高,可选择性地应用于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和部分复杂性肾结石.  相似文献   
998.
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对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8周后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患者的步态功能、平衡功能、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后路不同复位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比较。方法对55例AO分类为A型及部分B1、B2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后路手术,伤椎置钉;其中一组(A组)以单纯后方轴向撑开复位骨折椎体;另一组(B组)以伤椎椎弓根螺钉按撬拨、矫形原理恢复生理弧度及椎体高度,再适当撑开或不撑开,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椎管面积比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比、Cobb角及椎管面积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体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恢复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并且无后方韧带复合结果过撑现象。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爆裂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但通过伤椎螺钉撬拨复位优于单纯后方轴向撑开。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