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心向量图在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向量图(VCG)和心电图(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原理相同,记录方法不同,VCG是空间立体分析心脏电活动,ECG是平面分析心脏电活动。VCG只能记录一个心动周期的电激动;ECG可记录一系列电激动。VCG对观察心房、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心室内阻滞、预激症侯群的定位比ECG佳;而ECG观察P—R间期,心律紊乱和ST段比VCG佳。所以VCG和ECG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相结合,VCG可以提高ECG的诊断作为一种补充。应用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研究曲马多在断肢小鼠术后镇痛中对血清IL-6,IL-12,IL-10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曲马多对抗炎和促炎细胞因子平衡反应的作用。方法91只昆明清洁级小鼠,体重为22-25g,随机分为3组:假给药组(S)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3ml,曲马多组(T)皮下注射50mg/kg的曲马多,吗啡组(M)皮下注射5mg/kg,3组分别于术后3h、6h、9h、24h断颈处死,眶静脉取血,将分离后的血清置于-80℃的冰箱待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6,IL-12,IL-10的含量。结果IL-6的水平:3组IL-6水平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均呈升高趋势,与术前比较(P<0.05);IL-12的水平:T组IL-12在术后与术前比较各时点高于术前(P<0.05),M与S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IL-12含量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IL-10的水平:3组在术后6h、9h均较术前升高(P<0.05),曲马多组IL-10含量明显高于吗啡组(P<0.05)。结论曲马多增加了IL-12,IL-10的分泌,降低了IL-6的分泌,提示曲马多在一定程度维持了抗炎/促炎细胞因子的平衡,抑制了过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起搏电极的植入途径及永久起搏器的类型。方法选择1987年至1999年安置的80例永久起搏器患者。结果经颈外静脉植入电极6例,手术时间(256±75)min,经头静脉植入电极48例,手术时间(247±65)min,P>0.05;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电极26例,手术时间(118±35)min,P均<0.01。其中,AAI型3例(4%),DDD型5例(6%),VVI型72例(90%)。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方法简单、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短,优于其他途径;VVI型起搏器在我国仍然是主要使用的起搏器。  相似文献   
24.
动态心电图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可见于各种心脏病和其它疾病患者及正常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室性心律失常最敏感及准确的方法。本文就动态心电图检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并发现有室性心  相似文献   
25.
脊髓造影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主要适用于椎管内疾病的定位诊断。我们应用脊髓Isovist造影方法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及合并椎管狭窄者进行诊断。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50例 ,女 18例。年龄 2 1~ 68岁 ,平均 4 5岁 ,其中 31~ 55岁 64例 ,占 94 1% ,病史中均有明确外伤史 ,病程 1个月~ 7年 ,68例经查问病史及物理查体均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 2 脊髓Isovist造影 取Isovist 10ml,缓慢而连续地注入蛛网膜下腔 ,在可控可视X线下观察 ,造影剂影像形态变化 ,抓摄异常征 ,一般观察摄取前后位、侧位、左右侧斜位 4…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未能确诊冠心病患者 4 0例 ,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 32~ 6 4岁 ,平均 (5 3± 16 )岁 ,所有入选病人均接受平板车心脏负荷运动试验、食道调搏心脏负荷试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运动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 72 7% ,特异性为83 3% ,阳性预测率为 84 2 % ,阴性预测率为 71 4 % ,准确性为 77 5 %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 90 9% ,特异性为 88 9% ,阳性预测率为 90 9% ,阴性预测率为 88 9% ,准确性为 90 0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与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 1min刺激组与 3min刺激组之间 ,五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双项串联试验在敏感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 ,但特异性下降 ;双项并联试验在特异性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提高 ,但敏感性下降 ,两者均较平板车运动试验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 ,较平板车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优 ;食道调搏亚极量心脏负荷试验持续 1min ,心脏刺激较持续 3min心脏刺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n=8):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HTEA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0 min。HTEA组在缺血前2 h行HTEA,于T_(4,5)每8 h注入0.125%布比卡因100μl·kg~(-1),直至再灌注72 h处死大鼠,SH组、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取脑组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双侧海马CAI区存活细胞数、凋亡细胞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海马CAI区存活细胞数下降,凋亡细胞数、PARP表达升高,HTEA可减弱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上述改变。结论HTEA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8.
我院对1987年至2003年期间的130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埋藏式起搏器,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9.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高,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亦明显不同于非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病人,本文就此进行讨论。豆材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所有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病的诊断均符合WHO标准诊断。1.2.病例选择10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以下简称糖尿病组,DMG)为1988~1994年间住院确诊病人,男26、女74例,年龄39~70岁(平均42士5岁);另设同期住院的100例无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以下简称为非糖尿病组,NDMG)作对照,男52、女48例,年龄41~80岁(平均62±9岁)。2结果2.1主要症状、体征见表1。糖尿病组较非…  相似文献   
30.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