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应用改良的颈神经丛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一点法深浅颈神经丛阻滞。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深丛均为0.25%布比卡因液或1.14%利多卡因和0.14%地卡因混合液,每侧各约5-6ml。A组为与深丛相同浓度的局麻药液,每侧约8-10ml,B组为与A组所用药同等剂量,但其浓度为A组的2/3(即加入1/3容量的生理盐水),使浅丛容量较A组增加1/3,约为11-13.5ml。结果:两组病人经过顺利,均无并发症。阻滞效果均较好,但A组病人在手术进行到牵拉甲状腺上极时,有12例病人牵拉痛较明显。结论:低浓度高容量法颈丛阻滞,效果可靠、安全、并发症少,是甲状腺大部切除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切开途径安置单腔心脏起搏器的价值.方法 将146例需安置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组(98例)和头静脉切开组(48例).观察两种手术径路安置起搏器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 头静脉切开组成功率89% (43/48),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成功率100%(98/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P均<0.05).无论是手术时间,还是X线曝光时间,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比头静脉切开组明显缩短[(118±35) min与(256±75) min和(15±5) min与(35±10) min,t值分别为12.12、13.08,P均<0.01].两组并发症各发生1例,分别是囊袋内血肿和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置单腔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的动物试验研究提供经济、稳定、可靠的模型。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向头端于硬膜外腔置入经拉撕等处理后的临床用硬膜外导管,采用椎旁肌肉缝扎导管,皮下隧道预留缓冲长度等方法固定导管。48 h后大鼠硬膜外腔注入美蓝100μL/kg,尸检鉴定模型成功和药液的分布范围。结果置管48 h后的成功率为85.8%,硬膜外腔的感染率为0,导管脱出几率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经胸4~5椎间隙直视下头端置管建立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并具有损伤小、稳定性好、成功率高、费用低及周期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AMI患者中,直接冠脉支架植入20例(直接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植入30例(溶栓支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30例(溶栓组)。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出院前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直接支架组IRA开通率为100%,溶栓支架组开通率为96.7%,溶栓开通率为46.7%(P<0.01);直接支架组与溶栓支架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20.0%,P>0.05;慢复流发生率分别25.0%,30.0%,P>0.05;临床事件:出血、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梗死,脑梗死,支架纽较溶栓组发病率低,但3组间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3组病死率分别为0%,3.3%,6.7%(P<0.05);3组LVEF分别为(65.5±11.5)、(64.0±14.5)、(54.5±13.0)(P<0.05)。结论:直接支架植入或尿激酶静脉溶栓加即刘准备的支架植入较单纯尿激酶溶栓治疗惠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自动夺获型心室起搏器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8 例患者,5 例三度房室阻滞,2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例慢性心房颤动伴RR 长间歇。均植入Regency SC+ 2402L(VVI) 起搏器。结果:起搏器植入后随访1 ~6 个月,起搏器工作良好,QRS(R) 振幅10-21 ±3-41 m V,ER 振幅8-45 ±2-21 m V,两者相关系数(r) 为0-21(n = 60) 。应用VARIO 方法和自动夺获法测定的起搏阈值均为0-9 ~1-5 V 之间,两者相关系数为0-92(n = 51) 。极化电位低于1 m V 者占全部测定例次的25 % ,高于1 m V 的极化电位振幅为1-35 ±0-15 m V(n = 40) 。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寿命长,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29例ASAⅡ、Ⅲ级高血压肿瘤病人应用异氟醚行控制性降压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和ECG变化。结果发现,当MAP降至基础值的90%时,SI、VPE、HOI、CPP有所改善,但外周阻力仍高,心肌耗氧量大。当AMP降至基础值的60%时,SI、TPR、HOI、CPP均达正常范围,但VPE低于正常值,且ECG监测发现有90%病例出现ST段下降。观察结果表明,当MAP降至术前值70-80%时,使高血压肿瘤病人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中异丙酚小剂量分次静注辅助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宫颈癌根治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异丙酚0.4~0.5mg/kg分次静注辅助连续硬膜外阻滞;B组全麻气管内插管,吸入异氟醚,间断推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SBP、DBP、HR无显著差异(P>0.05).A组病人在腹腔淋巴结清扫时SBP、DBP有较显著的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B组SBP、DBP较麻醉前有较显著的升高(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两组H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清醒情况:B组病人有17例拨管时完全清醒,有3人呼之能睁眼,处于浅睡眠状态.A组病人拔管时均完全清醒.结论选择小剂量、分次缓慢静注异丙酚辅助连续硬膜外阻滞是宫颈癌根治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心向量图在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向量图(VCG)和心电图(ECG)均为记录心脏电激动的方法,原理相同,记录方法不同,VCG是空间立体分析心脏电活动,ECG是平面分析心脏电活动。VCG只能记录一个心动周期的电激动;ECG可记录一系列电激动。VCG对观察心房、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心室内阻滞、预激症侯群的定位比ECG佳;而ECG观察P—R间期,心律紊乱和ST段比VCG佳。所以VCG和ECG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两种相结合,VCG可以提高ECG的诊断作为一种补充。应用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