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2.
应用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雷惠新 《海峡药学》2004,16(5):111-111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东菱克栓酶 ( DF-5 2 1)过程中血纤维蛋白原 ( Fg)的变化。 方法  选择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应用 DF-5 2 1治疗 ,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第一、三、五天测血 Fg值 ,所得结果用 t检验分析。结果  用药后第一、三、五天血 Fg较用药前降低 ( P<0 .0 1) ,用药后 3 d、5 d血 Fg较用药后 1d降低 ( P<0 .0 1) ,用药后 3 d、5 d血 F g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应用 DF-5 2 1后 1d血纤维蛋白原开始下降 ,3 d后不再继续下降 ,DF-5 2 1在降纤方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3.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主要病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消失,导致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纤维终末变性,多巴胺递质含量降低[1].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总结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02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4.3%(423/496)患者以剧烈头痛为主要症状,13.1%(66/496)出现头晕或眩晕,意识障碍占27.5%(138/496),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58.2%(292/496),脑膜刺激征阳性72.5%(364/49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阳性率54.1%(93/172),病因以动脉瘤最常见占20.1%(101/496).绝大部分预后好,老年人病死率高.结论 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脑血管造影常可明确病因,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 chain fatty acids,VLCFA)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观察洛伐他汀对VL-CFA的影响。方法:将9例ALD患者设为ALD组,30名同期体检正常者设为对照组及8例拟予洛伐他汀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设为服药组。采用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ic,GC)技术测定3组的血浆VLCFA水平,包括二十四碳烷酸(C24:0)、二十六碳烷酸(C26:0)、二十二碳烷酸(C22:0)水平,并计算C26:0/C22:0和C24:0/C22:0的比值,服药组予洛伐他汀(20mg/d)治疗3个月后复检上述指标。结果:ALD组的血浆C26:0、C24:0、C22:0水平和C26:0/C22:0、C24:0/C22:0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与治疗前比较,服药组治疗后血浆C26:0和C26:0/C22:0明显降低,而C24:0、C22:0却显著增高(P〈0.05-0.01)。结论:检测血浆VLCFA水平有助于ALD的临床诊断。经洛伐他汀治疗后非ALD患者体内总VLCFA水平未有降低,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ACI患者(ACI组)并以8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NC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Hcy、hs-CR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 ACI组血浆Hcy、hs-CRP、rt-PA、PAI-1水平比NC组增高,而INR和APTT时间则较N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血浆Hcy水平与hs-CRP、PAI-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hs-CRP、凝血、纤溶功能水平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7.
江秀龙  雷惠新  张旭 《海峡药学》2004,16(4):121-122
院内获得性肺炎(NP)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死亡及卒中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本文总结了76例脑卒中并NP病人的临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得出:脑卒中后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及咳嗽反射减弱导致误吸是脑卒中患者发生NP的重要原因。通过减少误吸、合理地应用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提高了NP的治愈率,从而减少脑卒中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89例,比较2组感染时间、部位、病原菌及病死率。结果感染组平均感染发生在住院后(3.7±1.6)d,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63.6%),上呼吸道感染6例(18.2%),泌尿系统感染7例(21.2%)。感染组年龄、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其中意识障碍和NIHS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独立的预测危险因素(P<0.05,P<0.01)。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死亡23例,占18.9%,其中感染组死亡18例。剔除死亡因素后,感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感染组[(17.8±4.1)d vs(12.5±5.3)d,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这些影响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9.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又称为高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氨基酸,为蛋氨酸代谢途径中形成的一种中间产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近些年Hcy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eation,CISS)分型中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及D-二聚体(D-dimer)浓度,判断凝血纤溶机制在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穿支动脉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与50倒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穿支动脉脑梗死患者血浆Fg及D-二聚体浓度活性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穿支动脉疾病所致脑梗死可能存在凝血纤溶机制改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