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浆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分泌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部分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冠状动脉扩张组26例(单纯冠状动脉扩张14例;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1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36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浆GDF-15水平。结果冠状动脉扩张组的血浆GDF-15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组GDF-15水平[322.5(281.6,391.2)ng/L]最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11.4(170.2,297.3)ng/L]最低。进一步根据冠状动脉的损伤程度分亚组分析后,各组之间GDF-1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354.3(315.75,567.9)ng/L]GDF-15水平最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11.4(169.1,278.9)ng/L]最低。结论冠状动脉扩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GDF-15的分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GDF-15可能是冠状动脉扩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泌的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喷昔洛韦对宫颈癌细胞系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喷昔洛韦9位取代鸟嘌呤化合物,在体内外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II型(HSV-II),带状疱疹病毒(VIV)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我们从基础研究入手,在细胞水平上探讨喷昔洛韦对HPV(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细胞系的作用,为扩大此药的治疗适应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不同来源的宫颈癌细胞系CaSki(HPV16型阳性的人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系)、Hela(HPV18型阳性的人宫颈腺上皮细胞系)、N(由HPV16E6/E7基因和HSV的N片断共转染得到的恶性转化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系)和2BS(人正常纤维细胞)及原代培养的正常人鳞状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喷昔洛韦,测定不同细胞在喷昔洛韦药物作用下的半数致死浓度(ED50),喷昔洛韦对上述细胞的ED50分别是2.5×10-3mol.L-1,7.5×10-3mg.L-1,2.5×10-3mg.L-1,5.0×10-3mg.L-1,15.0×10-3mg.L-1。选择合适的喷昔洛韦浓度加到各种细胞系中,在不同时间下,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改变及测定了各种细胞的生长速度(生长曲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选择7.5×10-3mol.L-1喷昔洛韦作用于不同细胞,比较各自变化。作为阳性对照的N细胞24h后出现死亡,加药的第4d细胞几乎死亡殆尽,CaSki与N细胞的改变相近,表明喷昔洛韦药物对鳞状上皮细胞抑制作用最强;对HeLa细胞抑制程度相对较弱;对2BS细胞也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正常人原代上皮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生长受抑制的细胞在电镜观察下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改变。结论喷昔洛韦对HPV相关细胞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进一步探讨此药对HPV引起的组织病变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维护中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我院78例行置PICC导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抓阄法分成A、B两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PICC导管维护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护理满意率(94.87%)高于A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析未成年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MOG抗体相关的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血清MOG-IgG检测,同时收集并分析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起病年龄为(5.2±3.3)岁,男女比例为16∶14。50%患儿起病前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脑病及抽搐,其次为运动障碍,部分病例可合并其他自身抗体阳性,头颅MRI表现为双侧皮质或皮质下广泛、不对称、边界不清晰的大片状病灶,脊髓以长节段脊髓炎多见,急性期激素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大部分预后较好,约有20%复发。结论 未成年人MOG抗体相关的ADEM起病年龄在5岁左右,脑病和抽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激素联合IVIG治疗反应好,部分患儿可能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脂联素对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影响以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的功能变化,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THP-1来源的泡沫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用脂联素进行体外干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干预前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表达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脂联素在体外上调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载脂蛋白A1联合作用还能进一步增加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脂联素单独作用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转化为游离胆固醇。结论脂联素上调泡沫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表达,并促进其介导的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外流;脂联素还能促进细胞内胆固醇酯的水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地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改变,尤其是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功能变化以及与载脂蛋白AI(apoA-I)的相互作用。方法用金黄地鼠高脂及糖尿病模型,分离纯化腹腔巨噬细胞,用外源性apoA-I及8-br-cAMP在体外干预巨噬细胞,测定干预前后巨噬细胞ABCA1表达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在糖尿病组高于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apoA-I和8-br-cAMP在体外均增加糖尿病组巨噬细胞ABCA1 mRNA的表达。apoA-I使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均增加,且与孵育时间成正比,胆固醇外流量糖尿病组高于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大量沉积,可能与内源性apoA-I量和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ABCA1介导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表达、分布.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双染组化方法检测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F和TFPI的表达和分布,RT-PCR检测TF mRNA和TFPI mRNA的表达.脐动脉作为对照.结果 脐动脉外膜表达少量TF和TFPI蛋白及其mRNA,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增生内膜大量表达TF和TFPI蛋白及其mRNA.结论 增生内膜中所有细胞类型及细胞间质都表达TF和TFPI.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高盐摄入对去甲肾上腺素(NA)诱导的盐敏感大鼠肠系膜二级动脉(MSA)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Dahl/SS大鼠按区组随机化分为4组:高盐8%Na Cl饮食(HS组,7只)、低盐0.3%Na Cl饮食(LS组,8只)、高盐饮食贝那普利10 mg·kg~(-1)·d~(-1)灌胃(HB组,6只)、正常0.6%Na Cl饮食对照组(NS组,8只)。饮食干预6周后,股静脉注射NA(10μg/kg),使用全视野激光散斑灌注血流仪,在体探测大鼠MSA血流灌注的变化,并采用显微镜和高速摄像机记录MSA管径的变化。结果饮食干预后,与NS组比较,HS组NA诱导的大鼠MSA管径收缩率明显升高(34.90%±15.46%比18.34%±4.15%,P=0.01),HB组与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LS组大鼠MSA收缩持续时间明显短于HS组[(16.4±1.8)s比(23.9±8.0)s,P=0.02]。HS组NA诱导的大鼠MSA平均血流灌注下降率明显高于NS组(33.50%±5.14%比21.60%±6.16%,P0.01),LS组平均血流灌注下降率低于NS组(14.94%±2.90%比21.60%±6.16%,P=0.02),HB组与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MSA最大血流灌注下降率在HS组显著高于LS组(45.74%±10.17%比28.78%±6.21%,P=0.04),其他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盐饮食增强盐敏感大鼠MSA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而贝那普利不能逆转高盐饮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冠心病相关基因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的野生型及三种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转染人胚肾293T(human embryo kidney293T,HEK293T)细胞后的核定位情况。方法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MEF2A的第11外显子测序,选择在1258~1290(CAG)n和1291~1293CCG/-两个多态性位点存在△Q424~430、△Q430、△Q429△Q430△P431突变的患者,应用巢式PCR(Nested PCR)的方法扩增出MEF2A基因全长,构建野生型及三种突变型pEGFP-N1-MEF2A重组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系293T,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MEF2A蛋白表达及核定位情况。结果经PCR和核酸序列分析证实各突变型MEF2A插入正确,成功构建pEGFP-N1-MEF2A重组表达质粒。经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染野生型及突变型pEGFP-N1-MEF2A重组载体后,代表MEF2A蛋白的红色荧光均集中于细胞核内。结论 MEF2A野生型及△Q424~430、△Q430、△Q429△Q430△P431三种突变型载体均成功表达GFP融合MEF2A蛋白。三种突变型蛋白与野生型蛋白一样,均位于细胞核内,提示这三种突变对MEF2A的核定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