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823篇 |
免费 | 4376篇 |
国内免费 | 260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04篇 |
儿科学 | 874篇 |
妇产科学 | 456篇 |
基础医学 | 3838篇 |
口腔科学 | 883篇 |
临床医学 | 11747篇 |
内科学 | 6684篇 |
皮肤病学 | 742篇 |
神经病学 | 1808篇 |
特种医学 | 304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8篇 |
外科学 | 6185篇 |
综合类 | 25699篇 |
预防医学 | 10449篇 |
眼科学 | 789篇 |
药学 | 10316篇 |
155篇 | |
中国医学 | 10243篇 |
肿瘤学 | 23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5篇 |
2023年 | 1874篇 |
2022年 | 2014篇 |
2021年 | 2427篇 |
2020年 | 2185篇 |
2019年 | 1759篇 |
2018年 | 1634篇 |
2017年 | 1145篇 |
2016年 | 1489篇 |
2015年 | 1581篇 |
2014年 | 4443篇 |
2013年 | 3215篇 |
2012年 | 3761篇 |
2011年 | 4028篇 |
2010年 | 3977篇 |
2009年 | 3955篇 |
2008年 | 3733篇 |
2007年 | 3884篇 |
2006年 | 3725篇 |
2005年 | 3752篇 |
2004年 | 3544篇 |
2003年 | 3132篇 |
2002年 | 2590篇 |
2001年 | 2581篇 |
2000年 | 2925篇 |
1999年 | 2891篇 |
1998年 | 2687篇 |
1997年 | 2766篇 |
1996年 | 2645篇 |
1995年 | 2444篇 |
1994年 | 2144篇 |
1993年 | 1601篇 |
1992年 | 1504篇 |
1991年 | 1401篇 |
1990年 | 1251篇 |
1989年 | 1071篇 |
1988年 | 538篇 |
1987年 | 523篇 |
1986年 | 479篇 |
1985年 | 439篇 |
1984年 | 342篇 |
1983年 | 372篇 |
1982年 | 355篇 |
1981年 | 240篇 |
1980年 | 178篇 |
1979年 | 141篇 |
1978年 | 73篇 |
1976年 | 36篇 |
1965年 | 45篇 |
1964年 | 3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回顾性总结79例成人活体肝移植肝动脉显微外科重建技术及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经验.方法:79例活体肝移植(76例右半肝,3例左半肝)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单支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结果:动脉平均吻合时间(55±16)min;吻合口内径<2 mm者12例(15.2%),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经肝动脉造影证实3例(3.8%)有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溶栓后痊愈.结论:显微外科技术重建肝动脉可以降低成人活体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肝动脉造影及溶栓可以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94.
较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较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6月~2006年9月我院对24例肿瘤直径〉3cm的乳腺癌行空心针穿刺活检,以紫杉醇和(或)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化疗后7~10d行保乳手术。结果24例接受2~4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临床完全缓解率(CR)12.5%(3/24),部分缓解率(PR)87.5%(21/24),病理完全缓解率(pCR)8.3%(2/24)。14例成功完成保留乳房手术,保留乳房率58.3%(14/24),7例不符合保留乳房规范直接行改良根治术,3例术中冰冻切缘阳性改行改良根治术。24例随访5~44个月,中位时间24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较大的乳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缩小降期后,使相当部分患者获得保乳机会。 相似文献
995.
上胸段脊柱病变的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前、后手术入路治疗上胸段脊柱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上胸段脊柱病变56例,其中肿瘤27例,结核23例,陈旧性外伤6例,分别经前、后路病灶切除减压、植骨,大部分(48例)辅以内固定。随访6~48个月。结果本组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3例术后发生乳糜漏,4例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所致一过性声音嘶哑,4例出现一过性膈神经刺激引起的呃逆症状。48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8例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于1个月后双侧肺炎死亡,2例局部肿瘤复发,2例局部结核复发,1例肿瘤细胞全身转移死亡。均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对上胸段脊柱病变正确选择应用前、后入路手术可暴露病变部位,彻底清除病灶。 相似文献
996.
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例择期鼻内窥镜手术患者,ASA Ⅰ或Ⅱ级,根据舒芬太尼靶控浓度,随机均分为三组:Ⅰ组为0.4 ng/ml,Ⅱ组为0.5 ng/ml,Ⅲ组为0.6 ng/ml.分别记录麻醉前(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时(T3)、插管后1 min(T4)、5 min(T5)各时点的MAP、HR、射血分数(SI)、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指数(ACI)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结果 MAP、HR、SI、CI、SVRI、ACI在T1、T2、T3、T5时点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4时点,MAP工组与Ⅱ、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 Ⅰ组较Ⅲ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SI、ACI Ⅲ组较Ⅰ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CI、SVRI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各时点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组靶控浓度的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插管中均能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不同的靶控浓度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程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最早应用于不可手术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目前通过新辅助治疗使肿瘤降期,达到可手术的目的,同时也改善病人的预后,已成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70例原位肝脏移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总结肝脏移植治疗不同终末期肝病的经验,探讨肝移植在治疗肝细胞癌(HCC)和重症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以及评价拉米夫定对预防乙肝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1993年4月~2000年12月实施的70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肝移植的主要指征是原发性肝癌(26例)、肝硬化(21例)、重症乙型肝炎(12例)、硬化性胆管炎(4例)以及其它终末期肝病(7例).对12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肝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4例患者存活1个月以上,16例患者在移植术后30d内死亡,院内存活率为77.1%,肝功能属ChildA级和B级的患者院内存活率明显高于ChildC级患者(P<0.05),小肝癌患者的疗效优于大肝癌患者.移植前APACEⅢ评分,腹水量以及血肌酐水平与肝移植预后有密切关系.在重症乙肝患者中,9例仍存活、存活时间为2~24个月,拉米夫定可有效地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原位肝移植可使部分HCC患者获得治愈,部分病例可获得良好的姑息疗效,病例选择对肝癌肝移植的预后极其重要;结果还提示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同时认为拉米夫定是一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复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