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37篇 |
免费 | 441篇 |
国内免费 | 3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篇 |
儿科学 | 47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57篇 |
口腔科学 | 126篇 |
临床医学 | 1040篇 |
内科学 | 899篇 |
皮肤病学 | 135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4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724篇 |
综合类 | 2371篇 |
预防医学 | 905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876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795篇 |
肿瘤学 | 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243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53篇 |
2010年 | 396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36篇 |
2005年 | 519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23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360篇 |
2000年 | 270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是否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从而减低炎性反应来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方法:选取2001-04/2002-04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收治的急、慢性创面患者21例为实验对象,其中急性创面患者为普通外科乳腺癌手术患者,共10例,慢性创面患者为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患者,共11例.全部患者均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慢性创面诊断标准:创面形成1个月以上而无愈合倾向,应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无效者.收集10例急性创面患者乳癌术后1,2,3 d的创面引流液,同时收集11例慢性创面(5例压力性溃疡,6例静脉性溃疡)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 d的创面渗出液,利用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急、慢性创面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并进行动态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共纳入急性创面患者10例,慢性创面患者11例,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急性创面术后不同时间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急性创面引流液渗出第1天肿瘤坏死因子值水平较低(0.35&;#177;0.07)μg/L,第2天含量有所下降(0.12&;#177;0.04)μg/L,第3天回升(0.24&;#177;0.08)μg/L,第1天与第2天差异显著(t=3.042,P=0.008).②慢性创面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较:慢性创面渗出液中静脉性溃疡及压力性溃疡在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较高,以前者更为显著[(0.82&;#177;0.14),(0.45&;#177;0.05)μg/L].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前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1,3,5 d差异显著(t=2.909,P=0.008;t=3.223,P=0.005),后者在封闭负压引流后5,7 d差异显著(t=2.059,P=-0.037).结论:急性创面渗出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低,随时间延长会出现轻度波动;而慢性创面中肿瘤坏死因子值较高,以静脉性溃疡更为明显,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时间的延长,肿瘤坏死因子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前慢性创面炎症反应较重,而治疗后炎症反应得以控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的增高是形成慢性创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2.
目的:探讨调制透热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中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应用两对(4个)电极,一对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一对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肩关节部位频率设为5kHz,腕关节部位频率设为4kHz,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每次治疗20min,1个疗程15d,同时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运动疗法。15d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53.
954.
955.
956.
957.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毛邦富王献勇徐义成马慧玲季玉亮(滩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潍坊261200)自1994年9月~1996年4月,我院内科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难治性不稳定心绞痛3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1... 相似文献
958.
959.
960.